荷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荷马 雕像

  荷马汉语拼音:Hemɑ;外文:Homer; Homeros),相传为古代希腊两部史诗《伊利昂纪》(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稍晚的修昔底德,前4世纪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部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所写,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前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歌手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

  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前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前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前8~前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前686年,这年代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前1159年,就是说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一位名叫荷马的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前10~前9、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前9~前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他生于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的。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称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歌手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昂纪》共有15,693行,《奥德修纪》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吟咏的口头文学,靠着歌手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吟诵诗人。在前6世纪以前,这两部史诗还没有写下来的定本。根据罗马著名散文家西塞罗所说,前6世纪中叶在当时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学者们曾编订过荷马史诗;古代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是他的儿子希帕尔科斯执政时的事。而从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庆祝一次的重要节日,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文艺节目。从这制度实行之后,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只是当时朗诵史诗的艺人,或根据自己的“话本”,或凭记忆,有时在文字上和行数上可能有些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史诗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荷马究竟有无其人,两部史诗是否都是同一位诗人的作品,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马史诗的学者们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两部史诗在内容描写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两部史诗文字风格上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现在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确有荷马其人。

  今天所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旧抄本,最早约成文于10世纪左右。两部史诗都有不少手抄本传世,但是内容都相同,它们所根据的都是前3~前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的校订本。史诗手抄本还有不少残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前1世纪,内容也大致相同。这就是说,在前3~前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已经有了最后定本,此后它的内容便没有什么改动了。那时最后校订荷马史诗的学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泽诺多托斯(前285年左右),据说他对原诗的文字作过不少加工,内容上也凭自己的判断有所增减,现在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就是泽诺多托斯编定的。这表明他对原诗的结构作过一些重大增删,原来这两部史诗的长短大概没有这样整齐。二是阿里斯托芬(前195年左右),他校订史诗比较慎重,更尊重旧抄本,没有作很多主观的增删。三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旧抄本,认为一切改动都要有所依据。这三位学者都是当时希腊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城著名的图书馆的主管人,有机会看到很多藏书,有很好的条件来进行校订工作。由此可见,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两部史诗还存在繁简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现代西方学者曾辑录了古代著作里的荷马史诗引文,共有480多行片段,都是前5~前4世纪的。这些引文有的与现在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见于今本。一般来说,不同的约占到一小半。古希腊许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品达罗斯、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都引用过荷马史诗,那些引文往往与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亚里士多德引了《奥德修纪》卷九的一段关于独目巨人的描写,文字与今本一样,但是他说那段是出自《伊利昂纪》卷十,是描写一只野猪的。还有他说在《奥德修纪》卷二十三奥德修斯对佩涅洛佩的一段话有60行,但是从现在的本子看来,这段话只有33行。这些变动和内容繁简不同,说明在前5~前4世纪通行的史诗抄本同今本还有不少差异。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城市名伊利昂。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的族民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城邦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为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反目,由于阿伽门农派员从阿基琉斯的营帐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昂纪》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述发生在战争第10年的51天里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参加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其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昂纪》这部描述两军围绕伊利昂城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昂纪》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修纪》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愤而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修纪》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和附近岛屿上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丈夫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用巫术把他的同伴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到了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古代关于攻打伊利昂城的战争和奥德修斯等英雄们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希腊作家的著作里。而这两部史诗只选了伊利昂城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基琉斯的愤怒这一段,和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终于回到故乡这一段,这样处理显然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古代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天才诗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荷马史诗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淳朴、自然的特色。史诗用文字流传后,经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荷马史诗上承古代爱琴海文明,下接日后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艺术水平很高的文学作品。

  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不少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前2500年或更早,到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由于亚洲西部和埃及一带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与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关于史诗《伊利昂纪》所说阿凯亚人攻打伊利昂城的传说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从过去一世纪间西方考古学家的发现来看,荷马史诗中许多描写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施里曼曾在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萨里克发掘了一座古城的遗址,这个古城(据说)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前2000~前1000年间至少被焚毁过9次,其中第7次被毁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战争的历史依据。有些学者曾提出一种比较可信的假设,即根据当时的航海条件和地理位置看,这个地区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径,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东方的必经之地,为了获得东方的粮食和财富,古代族民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险渡海去攻打这个要塞。著名的寻找金羊毛的希腊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在黑海一带航海的历史事实。

  在希腊的迈锡尼地方,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巨大的古代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与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穿戴的华丽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这些发现证明有关古代迈锡尼的霸主阿伽门农的传说也是有历史根据的。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发现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有较迈锡尼更早且更繁荣的文化。他发现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古代王宫,发现了工场、库房、陵墓等,还有很多涂有精美图案的陶器、青铜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战争、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这里有比迈锡尼更早的青铜器文化,年代约在前3000或前2000年到前1000多年之间。到了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以北发生了强烈地震,以克里特为中心的文化,在遭受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后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当地的强大舰队全部覆灭。此后爱琴海的海上霸权由克里特岛一带转移到迈锡尼等地。20世纪以来西方考古学家还在发掘克里特岛的古文化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看来,克里特岛一带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比希腊本土要早。这里的领袖曾是地中海东部的霸主。古代希腊传说也讲到克里特岛曾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弥诺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宫,并使雅典等地向他纳贡。另一著名的传说认为古代海上曾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名叫阿特兰蒂斯,后来因违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岛一带遭受强大地震的历史事实。继克里特文化之后的迈锡尼文化看来也曾成为地中海东部的霸主,但到前1150年左右,由于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开始衰亡。

  在荷马史诗里,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展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如《奥德修纪》里所说的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尔基诺斯的宫殿,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美丽的花园和丰产的葡萄园,宫里贮存着充足的粮食、美酒和果实等。这些都可以说明荷马史诗的内容是以一些古代的历史传说为依据的。同时,有些描写又与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实物不同。例如从考古发现的壁画来看,古代克里特人头发是黑色的,而且都是短发,而史诗里描写的阿凯亚人头发是黄色的,而且都是长发;克里特人战斗时用的盾牌是长形,史诗里的盾牌却是圆形;克里特人穿的盔甲也与史诗所描写的不同。这些说明荷马是出生在好几百年后的诗人,当时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早已灭亡,所以当他描绘过去文化的繁荣景象时,也不免利用后世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并不是当时生活的目击者。有些西方学者还曾假设史诗里的许多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尔等)都是北方部族传说里的人物,不一定与攻打伊利昂城的史实有关。

  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诗人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构组音步的需要,并不一定对词句的意思有多少加强。许多诗行的重复出现,像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主旋律,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来看,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前8~前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模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马克思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只有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奥德修纪》的译本,名《奥德赛》;1949年后出过傅东华译的《伊利昂纪》,以后有杨宪益译的《奥德修纪》散文译本(1979)。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两部史诗又有多种译本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