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观察

拼音:guān chá
注音:ㄍㄨㄢ ㄔㄚˊ
解释:1.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2.唐、宋诸道设观察使,明清称各道道员为“观察”。
例:
《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
《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因心里喜他殷勤,就把收的王观察的个旧枕箱,把与他盛花儿针线。

【哲学】

观察,(observation),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社会学】

观察(observation),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社会学研究中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它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观察者对观察结果作出系统的描述和实质性的解释。它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①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某种社会联系和相互影响;②社会现象很少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很难进行反复观察并精确地比较观察结果;③观察者的情感、思想观念和社会学理论素养等有可能影响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社会学研究中,观察常用来研究特定环境中群体或个人的行为表现,以及用来进行探索性研究。

类型

观察按观察者是否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按观察时是否有预定的标准化的观察项目和程序,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参与观察

观察者在某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观察方法。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早使用的研究方法。按其参与程度,参与观察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进行完全参与观察时,观察者较长时间置身于被观察者之中,并通常不显露其观察者的身份,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种观察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能作深入的探索并能获得深层和隐秘的资料。它常被用来对社区或群体进行个案研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曾在澳大利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对土著居民进行历时2 年的研究,就是一个完全参与观察的范例。进行完全参与观察时,观察者要熟悉并适应被观察者的生活方式、语言和风俗习惯;要参加被观察群体的活动,特别是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在不引起被观察者注意的情况下,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进行不完全参与观察时,观察者虽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环境和活动之中,但不与被观察者融为一体,始终保持观察者的身份。不完全参与观察者虽然能成为被观察者欢迎的人并参加他们的活动,但很难得到深层的、隐秘的资料。不完全参与观察适用于没有必要或者不易进行完全参与观察的研究。无论进行何种参与观察,观察者都应广泛搜集、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避免仅搜集与自己的假设或想法一致的资料。由于参与观察大多需要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应当及时清理和研究观察记录,不应等到观察结束后才着手分析。早期观察的研究结果可用来指导后期的观察和资料搜集。进行参与观察时,常使用非正式访谈(访问)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参与观察获得的资料大多属于定性描述类型的,不易作量化处理。

非参与观察

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环境和活动之外进行的观察。最典型的非参与观察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单向镜进行的观察。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很难进行纯粹的非参与观察。因为只要被观察者觉察到观察者的存在,不论其是否意识到观察者的真实身份,观察者就在一定程度上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环境和活动之中了。

有结构观察

按照预定的标准化的观察项目和程序进行的观察。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50年R.F.贝尔斯对群体互动所做的有结构观察研究。进行有结构观察时,观察者在对研究现象或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观察的对象、项目、程序和记录方式等作出详细的计划和规定,然后据此实施观察。优点是:结果便于比较,能作量化处理,能进行较大样本的观察。缺点是:缺乏灵活性,不能作深入的研究。有结构观察的方法一般适合在不完全参与或非参与观察中使用。

无结构观察

观察者并不预先规定标准化的观察项目和程序,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灵活进行的观察。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用于探索性研究和有深度的专题研究。缺点是:难以开展较大样本的观察,观察所获资料基本属于定性类型,不易进行比较和量化处理。无结构观察一般适用于参与观察,特别是完全参与观察。

基本要求

主要有:①观察前,尽量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观察的项目和程序作周密的思考和设计,熟悉和掌握必需的观察技巧和手段。②观察时,持客观、科学的态度,避免个人偏见;详细、完整地作好观察记录,不漏掉有价值的资料。③观察后,设法利用其他研究方法(如问卷、访问等)来检验观察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观察的优缺点

观察的优点是:①在保持被观察者正常的社会活动的条件下,搜集研究所需的资料。②观察者到现场观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定环境,有时还能搜集到具有相当隐秘性的资料。③适于进行较长时间的纵贯研究,可以考察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缺点是:①进行观察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人力,不能进行大样本的观察。②观察结果中有可能掺杂观察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的程度难以估计并予以排除。③观察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④并非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能被观察,如反社会行为和家庭私生活等。


【报刊】

观察》( Observer),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政治时事性周刊。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刊。前身为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储安平主编。主要撰稿人有张东荪潘光旦胡先骕傅雷吴晗钱端升费孝通等。声称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对国内各政党不偏不袒。强调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原则。主要栏目有专论、外论选译、观察通信、文艺、读者投书等。对当时的政局、战局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评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读者中有较大影响。出有华北、台湾航空版。最高发行量达10万份。1948年12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查禁。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11月1日复刊,改为半月刊。1950年5月16日停刊。共出6卷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