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析哲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语言分析哲学,又名“日常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主要支派之一。

它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分析日常语言解决哲学问题。20世纪30年代中叶出现于英国,并盛行于50年代。主要受G.E.摩尔L.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尤以后者为甚,有人甚至把维特根斯坦看作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或首要代表。

主要代表人物几乎都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十分细致的分析,希望通过弄清楚词或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阐明语言的多种功能,以揭示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他们往往在一篇文章中仅仅分析二三个语词的区别;人们一般认为这些词是同义的,而他们却力图证明其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强调它们不能交换使用。为了确定这些词所能起的不同作用,他们仔细研究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在这个方面,奥斯汀的研究最为突出。他在《他人的心》一文中,仔细分析了“知道”这个词的各种用法;在其《请求原谅》一文中,仔细分析了“错误”、“意外事故”、“疏忽”等相关的词,并阐释这些词在构成责任判断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由于语言分析哲学家们十分强调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其他流派的哲学家们指责他们不是研究哲学,而是研究语言。对这些指责,他们反驳说,只要这种研究是有用的,就不在乎人们究竟称之为哲学研究,还是称之为语言研究。他们表示自己并不怀有维特根斯坦那样的抱负,并不认为自己的分析方法是真正的哲学方法,而能帮助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不过,他们强调说,日常语言的研究对于解决哲学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要进行有成效的哲学研究,就不能不首先了解我们使用的语言手段。通过这种研究,会发现许多哲学问题产生于对语词的误解。因此奥斯汀宣称,对日常语言的这种研究即使不是哲学研究的总目标,至少也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

日常语言哲学家们尽管如此强调语言分析,但就他们自己来说,特别是奥斯汀和斯特劳森,却倾向于用“阐释”一词取代“分析”一词,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能说明哲学的任务。他们指出,哲学的任务在于阐释某些语词的逻辑语法,收集有关这些语词作用的提示,描述这些语词所能完成的不同功能及其完成这些功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