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村绿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村绿茶
邓村绿茶-产地环境
邓村绿茶

邓村绿茶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9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关于批准对邓村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6年第121号)批准)。邓村绿茶属针形芽茶,品质优异,形美壮实,色润绿亮,栗香持久,味浓鲜爽。其核心产地邓村乡在2008年首届中国名茶之乡评比中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湖北省宜昌县邓村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北岸,是湖北省著名茶乡。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加上长江及其水系的水文气象效应,山中云雾统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大独厚的生长优质茶的优越生态环境。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邓村茶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5.76%,茶多酚、氢基酸比例恰当,是生产名优茶的最适基地。

邓村是中国的古老茶区,早在唐代,邓村绿茶就是中国峡州茶的代表佳茗。唐代陆羽在其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比较了全国各地茶叶品质后,认为“峡州上”,给予宜昌邓村茶叶以高度评价。悠久的制作茶叶历史,先进的机械设备,使邓村人总结了一套完善、科学的制茶工艺,造就了一批技术精湛的现代制茶师队伍。生产的邓村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绿润,内质栗香悠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叶底绿亮,是炒青绿茶中的名品、精品。湖北邓村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历年来创制了一大批名优茶如:“邓村绿茶”、 “峡州碧峰”、“宜红功夫茶”、“邓村珍眉”、“裕茗碧剑”、“三峡春螺”、“三峡剑毫”、“邓村云雾”等名优茶,分别多次获市、省,国家质量评比金、银奖。

邓村茶农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茶园又分布在高山峡谷之中,环境没有受到任何工业废气。废水、废物污染源的污染。重视保护茶园病虫的天敌资源,极少使用农药,绝对不使用国内外已禁止使用的农药,注意对病虫的预测预报,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害;茶园内禁止使用除草剂,少量使用化肥,施肥以农家肥和绿肥为主。形成了山顶是林木,山腰是茶园,山脚是农田的合理布局,杜绝了茶园中空气、水源、土壤受污染的可能性。因此,“邓村绿茶”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

1992年,“邓村绿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4年,邓村系列茶获武汉市场“首选理想产品”称号;1995年,邓村系列茶获国内贸易部全国十大类商品抽检“质量信誉商品”称号;1997年,“邓村绿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识;1999年,“邓村绿茶”又被湖北省统计学会评为“跨世纪主导品牌”,省农牧厅授予邓村绿茶“湖北十大名茶”荣誉称号;2000年,“邓村绿茶”荣获2000年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2001年,“邓村绿茶”获中国农科院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产地范围

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夷政函[2005]2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下堡坪乡、雾渡河镇、樟村坪镇、黄花乡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茶树品种

宜昌大叶种(代号华茶29号)是中国首批认定的30个地方良种之一。支柱小乔木型,树姿开张,分枝中等,新梢节间长4.5—5.5厘米,叶椭圆型或长椭圆型居多,一般叶长14.7±2.4厘米,叶宽5.1±1.1厘米,叶面积53.7±2.3平方厘米,成叶绿色,略上斜,老叶深绿。水平着生,叶面隆起,有光泽,叶质柔软,叶身平展,叶脉8~10对,叶齿浅有钝角,叶缘微波状,叶尖多钝尖,花序多对生或丛生,花冠展宽25~35毫米,花瓣白花七片,花萼绿色五片,雌蕊高于雄蕊,三开裂,长7~12毫米,果实成熟后为棕褐色,种籽为深褐色,多球形,百粒重125克左右。

宜昌大叶茶育芽能力较强,春芽萌发整齐肥壮,夏秋季生长亦很旺盛。越冬芽3月上旬萌发,至11月上旬前后停止生长。9月下旬初花,10月盛花,11月中下旬为开花末期,开花结实多,无性繁殖能力也很强,扦插、压条成活率都很高。

宜昌大叶茶抗逆性较强,病虫危害较少,虽常有秋旱无雨天气,但无明显旱害现象;抗寒性也较强,海拔1400米高山都有种植。

宜昌大叶茶芽叶肥大壮实,茸毛尚多,黄绿色,1芽3叶长6.6—7.3厘米,百芽重57克左右,据中茶所对1芽1叶蒸青烘干样化学分析:含茶多酚35.8%,咖啡碱5.87%,氨基酸1.64%,水浸出物46.3%。

产地环境

邓村绿茶生长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北岸,地跨北纬30°32’~31°28’,东经110°39’,属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畔,东接远安、当阳,西邻秭归、兴山,南抵枝江、枝城、长阳,北与保康接壤,环抱宜昌市城区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城距三峡大坝坝址4.5公里。素有西陵峡晶莹小城之美誉。

邓村绿茶的产地乡镇均分布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属夷陵区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人口相对较少,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70%左右,有利涵养长江水系蒸腾的水分。茶区年均温度14~18℃,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雨量充沛,空气湿度适宜,漫射光照时间长,其土壤多为花岗岩分化沙质山地黄棕壤和黄壤,土壤质地疏松,显弱酸性,PH值5.5-6.5,保水性强,排水性好,滤水透气,有机质≥1%,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土壤、大气及水质检测达到AA级标准,保证了茶叶生长的内在品质。宜昌大叶茶是该地区流传下来的优良品种,以此为亲本,用无性方法繁育出来的系列品种,品质进一步提高。长江西陵峡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状况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邓村绿茶品质优异的先决条件。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邓村绿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5.76%,茶多酚、氢基酸比例恰当。位于长江北岸的邓村、太平溪、乐天溪、下堡坪、樟村坪、雾渡河、黄花七个乡镇和位于长江南岸的三斗坪镇,历史上的名茶产区。

历史人文

夷陵区是中国著名历史茶叶产区。古夷陵,也曾称峡州、陕州,既是县名,亦为郡(州)名。古时夷陵县范围包括今夷陵区、点军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全部和枝江市、宜都市的部分区域。据记载,夷陵秦汉时期即进行茶叶生产,唐代进入鼎盛。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近又有小江源茶(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又说:“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

夷陵有好茶也有好水。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峡州》亦载:“虾蟆碚在夷陵县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陆羽第其品为第四。”欧阳修这样描述虾蟆碚:“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苏轼在《寄周安孺茶》长诗中,概述了茶的历史、名茶、茶叶的采制、贮藏以及品尝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提到虾蟆碚泉水,“蟆碚顷曾尝,瓶罂走僮仆。”把中冷、康王谷、蟆碚均摆在最宜沏茶的名泉系列。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在路过此地时,也均留下有关诗文。1170年10月8日,陆游赴任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途中,慕名来此泉取水煎茶,觉其味妙不可言,激起诗兴,挥笔题《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于岩壁上:“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磵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随即摩刻,名小潭为“陆游泉”。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宜昌大叶茶及其系列品种。

(二)立地条件。

海拔200米至1000米,花岗岩风化的砂壤土,质地疏松,显弱酸性,保水性强,排水性好,滤水透气,有机质≥1%。

(三)栽培技术规程。

1.苗木繁殖:无性繁殖。

2.种植方式:双行密植栽培,大行距1.5m,小行距0.4m,丛(株)距30cm,海拔600米以下9月至10月栽苗,600米以上2月至3月栽苗,每667平方米(亩)栽5000株至6000株。

3.茶树修剪:幼树进行三次定型修剪,生产树修剪则在头轮茶结束后及时进行。

4.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少量氮肥。

(四)鲜叶采摘。

1.根据鲜叶嫩度要求,分批采、留叶采。

2.鲜叶嫩度要求:鲜叶共分四个等级,鲜叶分级标准符合以下规定:(略)

(五)加工工艺规范。

摊青→杀青→摊凉→去杂→揉捻→初烘→摊凉→滚炒→摊凉 →提香→精拣→割末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略)

2.理化指标:氨基酸3.3%至4.68%,茶多酚18.18%至23%。

专用标志使用

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