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都督汉语拼音;Du du),中国古代军事长官。汉末三国时形成,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形成

  都督一名在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建立军镇,后来逐渐形成都督区。也各在其边境建立都督区。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在境内建立都督区。晋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驻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单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军民,形成为州的上一级机构。但都督区还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是军事指挥区域。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予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自曹魏开始,已有假黄钺的称号,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可以专戮节将(即持节都督),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权臣当政期间才赋予这种权力,并非经常制度。

发展

  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重要地区则置大总管府,除直辖州郡外,还统辖若干总管。隋代军区亦称总管。唐初承隋制。武德七年(624),以总管府为都督府 ,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而行军总管及大总管不变。唐代都督权轻,虽加使持节之号,并不真正赐节。景云二年以贺廷延嗣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实授旌节。从此节度使代替都督,成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

后期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为中央执政官所加军事官衔。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明中叶后,都督成为虚衔。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辛亥革命后,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