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釉陶鼎(陕西宝鸡斗鸡台汉墓出土)
女釉陶俑

  釉陶汉语拼音:Youtao;英语:Glazed Pottery),一种施低温釉的陶器。烧成温度通常只需700~900℃。中国的釉陶大约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中期。至西汉武帝时有了铅釉陶,它以陶土作胎,以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铜和铁为主要呈色剂,在氧化气氛中胎、釉一次烧成。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平滑有光泽;铜使釉呈现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和棕红色。

  铅釉陶在东汉极为盛行,但基本上都是明器。其后北朝时流行釉陶俑。

  唐代盛行唐三彩,它是用白色黏土作坯胎,先入窑素烧,再上釉二次彩烧而成。

  辽代仿唐三彩工艺烧制辽三彩,釉色有黄、绿、白等,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也有划花。纹样中多见花卉,以牡丹花为最多。器形则以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长颈瓶等为主。辽时还烧制单色的釉陶。

  宋时金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烧制彩色釉陶,亦称宋三彩,除黄、绿、白、艳红、乌黑等色的釉外,还新创烧了翡翠色釉。它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器形以枕、灯盒等实用器为主。

  元代出现以牙硝作为助熔剂的法华釉陶,以陶胎为主,釉色有黄、绿、白、紫、蓝,器形有花瓶、香炉、动物等,主要产于今山西地区。

  明代中叶,景德镇也仿制法华器,但用瓷胎,多烧制大型的瓶、罐、钵,装饰图案有花鸟、人物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