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1月5日 (一) 01:39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南充:阆中夜景



  阆中(汉语拼音:Langzhong),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县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 早在13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阆苑仙境”、“阆州天下胜”之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4个街道,人口88万,其中城区人口25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等多项殊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国定重灾县之一。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6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

  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而珍贵的文化遗迹,构成了阆中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灿烂生辉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阁、华光楼,气势宏浑的张飞庙、杜工祠、张宪祠,琅环福地的观音寺、巴巴寺,古朴壮观的天宫院、河楼庙、五龙庙、清代考棚等数十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灿若星群。人杰地灵的古阆州,曾诞生龙活虎世界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蜀汉名将马忠、程畿,宁代抗金骁将张宪和我国现代数学仄斗张鼎铭。

  历代墨客骚人杜甫、陆游、司马光、苏轼父子、文同、张善子、丰子凯、萧军等古今名流都先后莅阆观光或旅游,留下大量墨宝和诗篇,为阆苑天下胜景增添了灿烂的光彩。阆中还有堪称全国一流的古民居保护区,更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红四方面烟根据地和当年红四方面军战斗的处处遗迹供后人景仰。 阆中的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嘉陵第一江山”的锦屏山风景区、神秘幽深的佛教圣地大佛寺风景区,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和神州传说于一体。


历史

  阆中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胥孕伏羲于此。阆中 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于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后移治江州)。 当时,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平元年(194),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年 (201),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先后为郡、州、府、道治所,成为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成汉嘉宁二年(347),阆中为巴西郡治,东汉时,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三国时,郡辖 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4县,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七年之久。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 国、西充国10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东晋永和三年(347),巴西郡移治涪城(今绵阳)。东晋宁康元年(373),前秦占领东晋梁、益二州后,又曾于阆中置巴西郡。东晋太元八年(384),其地又入东晋。东晋义熙元年(405),谯纵据蜀。义熙九年(413),阆中再入东晋,后置北巴西郡。南朝梁天监八年(509)至西魏恭帝元年(554),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 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西魏恭帝元年(554)至隋开皇三年(583),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 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三年(607),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 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 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 隆州共辖8县。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唐开元元年(713),为避玄宗 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唐天宝元年(742),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五代唐天成四年(929)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7县。

  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明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顺治八年(1651)至民国5年(1916),川北道(民国3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省会设阆中二十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五科。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8县。清代,川北道辖保 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25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民国初,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 中、营山、蓬安、仪陇、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县、乐至、潼南26县。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先后于阆中境内建立阆南县、阆中县和宗发市苏维 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198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 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准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地理

  阆中是四川省省辖市,由南充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

  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

气候

  阆中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为998.5毫米。

自然资源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m3,"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m3,地下水藏量5,833万m3/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万千瓦时。

  荒山资源。该市有非耕地189万亩,其中有60%的是荒山、荒滩,宜于进行治理改造,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各类种养业。


文化

  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阆中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出镇阆中;清初四川省会设阆中20年之久。境内拥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曾孕育出众多英杰人物,如辅佐刘邦平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北宋"兄弟状元、父子同朝"的陈氏父子,南宋抗金骁将张宪,元末蜀中"花木兰"韩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10位将军;来阆名流亦众多,杜甫、苏轼、陆游、司马光、李商隐、张之洞等都曾来阆并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墨宝。阆中还孕育和聚集了以落下闳、袁天罡等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落下闳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位被永久性记入太空的四川人。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灯戏、亮花鞋、剪纸等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近年来在全国和世界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阆中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出镇阆中;清初四川省会设阆中20年之久。境内拥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曾孕育出众多英杰人物,如辅佐刘邦平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北宋"兄弟状元、父子同朝"的陈氏父子,南宋抗金骁将张宪,元末蜀中"花木兰"韩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10位将军;来阆名流亦众多,杜甫、苏轼、陆游、司马光、李商隐、张之洞等都曾来阆并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墨宝。阆中还孕育和聚集了以落下闳、袁天罡等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落下闳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位被永久性记入太空的四川人。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灯戏、亮花鞋、剪纸等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阆中城池的变迁

  一、巴都、秦城。《华阳国志•巴志》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子国别都(注:阆中曾为巴子国别都,自当有城,但史书无确切记载)故地。《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

  二、汉城。汉代,阆中城移至秦城西南,即今兰家坝、部队营房一带。东汉建安中(196~220),益州牧刘璋曾修缮阆中城;三国时,巴西太守张飞又曾增修。蓝家坝至王家嘴一带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出土大量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文物。据勘测,汉城故址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略呈矩形,城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

  三、唐宋城。唐代,因江水啮城,城址逐渐南移,并稳定于今古城城址。其间,城中衙署三次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三次迁徙均是水退即还,未另建新城,故不能视为城市迁徙。《舆地记胜》载,滕王元婴任隆州刺史时所造隆苑(后称阆苑)在"阆中县西",与州刺史署相连。说明唐城与今古城城址相同。唐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水歌》"阆州城南天下稀";唐元稹《题开元寺壁》"写向阆州东寺壁"。这些诗句也佐证唐城位置与今古城城址大体相符。宋代李献卿《南楼》,陆游《谒杜少陵祠堂》、《南池》所咏,宋城位置与今古城方位一致。元初,阆中城被元军攻破,城寰损坏。其后,元军将阆中作为进攻南宋的据点,修筑城堡,构筑关隘,开始形成据险保城的周边七关。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

      四、明清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九里三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月城。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墙高一丈五尺,女墙千二十六堞,堞崇三尺。敌角楼十有七,串房千间。城楼皆石甃为址、为甕门址,高一丈二尺,楼高二丈四尺。角楼比门楼小。北、东、南三面挖城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北段在月儿湾入江,南端在南门外入江。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城门为迎和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注:鱼翅:今称为龙干)以御水啮。
      明清阆中城城墙石砌,城楼高耸,月城外护,城壕宽深,易守难攻,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成金汤之固。城市环境优良,风貌协调,风光秀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城中街道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纵横交错,布若弈局。街巷皆与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抬头收山色,举目迎江光。古宅深院栉次鳞比,亭台楼阁错落参差,古树新竹,簇锦团花,处处有景,美不胜收。清道光《保宁府志》列保宁八景,其中五景在阆中。明川北分巡道杨瞻列阆中十景,骚人墨客代有题咏。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旅游

  阆中山川秀美,名胜众多。境内拥有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现存近2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阆中古城,契合传统风水"龙砂水穴"选址理论,山环四面、水绕三方,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源远流长的嘉陵江绕城而过,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独特景观,造就了锦屏春晓、嘉陵秋水、梁山戴雪等绮丽风光,吴道子曾以此描绘三百里《嘉陵江山图》。还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锦屏山景区,唐代大佛、明代白塔、状元洞组成的东山园林景区,布局错落有致、景色跌宕起伏的滕王阁景区,松苍竹翠、境幽宁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街道古老秀美、民俗文化丰富的老观古镇等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阆中古城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首批旅游度假区,天宫院于201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盘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阆中古城、天宫院—淳风祠、构溪湿地"三大核心景区已形成,阆中旅游已成为川东北旅游和嘉陵江旅游区的龙头。近六年来,阆中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正逐步实现。

  阆中古城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春节发源地,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人物

  • 范目,秦末阆中人,賨民首领。帮助汉王刘邦攻取关中军事要地。
  • 落下闳(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
  • 张飞(?-221),字益德,世习称翼德,三国蜀汉大将,东汉末涿郡(河北涿州)人。谥桓侯,葬阆中。阆中士民念其忠勇,在墓前建桓侯祠以祭祀。
  • 马忠(?-249),字德信,阆中人,三国蜀汉重臣。
  • 谯玄(?-206),字君黄,又叫谯元,巴郡阆中人,谯隆之子。
  • 任文公,生卒年不详,西汉巴郡阆中人。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所言皆应。
  • 周群,生卒年不详,字仲真,三国时阆中人。其父周舒、子周巨,皆天文学家。
  • 尹枢尹极,生卒年不详,唐代阆中人,兄弟并擅文名。尹枢,唐贞元七年(791)状元;弟尹极,元和八年(813) 状元,时称“梧桐双凤”。
  • 陈省华(938-1006),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
  •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北宋阆中人,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989)已丑科状元。
  •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北宋阆中人,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
  •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北宋阆中人,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年(1000) 庚子科状元。
  • 张宪(?-1142),南宋初阆中阆南桥人,岳飞爱将、女婿,骁勇善战,岳飞倚为左右臂。
  • 韩娥(1345-?),阆中木兰乡人。女扮男装参加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
  • 肖秧(1929-1998),又名陈铮,阆中玉台镇人,出生于一个抗日烈士家庭。曾任四川省重庆市委书记,四川省省长等职。
  • 张鼎铭(1900-1985),字世勋,阆中河溪镇人。曾上书周恩来总理,就中印、中苏边界问题,提出八点证据,证明“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千米土地及新疆阿克赛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受到外交部的表扬。
  • 赵蕴玉(1916~2003.1.13) 男, 原名文蔚,后改赵石、字蕴玉,阆中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