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花山寺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题花山寺壁

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诗题与背景:

  《题花山寺壁》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游花山寺的感慨。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被贬,寓居苏州沧浪亭。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逐句释义: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花山寺本来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繁英:繁花;繁盛的花。
  草纵横:野草丛生。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花木的栽种、培养,修剪和养护(很重要)要辛勤努力,(要知道)花很容易凋零而杂草却是很容易蔓延生长的。
  栽培:种植,培养。
  剪伐:指为花木剪枝,削去枯枝败叶。剪,用剪刀等使东西断开。伐,砍(树枝)。
  勤力:勤劳;劳费体力。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题花山寺壁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作者游花山寺的感慨。作者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前两句“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是说,花山寺本来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这两句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

  后两句“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是说,花木的栽种、培养,修剪和养护很重要,需要付出辛勤努力,要知道花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蔓延生长的。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蔓延和疯长,从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


名家点评:

  唐宋文学研究学者陈友冰评其:“诗中充分表露了作者对政治革新坚强的信念,以及对人民疾苦的真情流露”。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9年),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少以父荫补官。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苏舜钦积极参与范仲淹杜衍(舜钦之岳父)的庆历新政,遭反对派之忌,故以细故被贬,寓居苏州沧浪亭。后复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工诗文。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