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月9日 (四) 12:49东南组0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题与背景:

  《题西林壁》为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写景诗和哲理诗,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此诗约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间。


逐句释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过去,景象各不相同。
  横看:从正面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侧看,从侧面看。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不识:不能认识,不知道。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等。
  只缘:只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能看到局部。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即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