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白居易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1行: 第51行:
 
  望:盼望,等候。<br>
 
  望:盼望,等候。<br>
  
[[文件:鸟 插图.jpg|center|thumb|400px|鸟 插图: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
[[文件:鸟 插图-2.jpg|center|thumb|500px|《鸟》插图: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文件:子在巢中望母归.jpg|center|thumb|400px|'''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临时用图)|link=鸟 白居易诗]]
 
[[文件:子在巢中望母归.jpg|center|thumb|400px|'''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临时用图)|link=鸟 白居易诗]]
  

2019年12月19日 (四) 06:04的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唐·白居易

shuí dào qún shēng xìng mìng wēi 
谁 道 群 生 性 命 微?

yī bān gǔ ròu yī bān pí 
一 般 骨 肉 一 般 皮。

quàn jūn mò dǎ zhī tóu niǎo 
劝 君 莫 打 枝 头 鸟,

zǐ zài cháo zhōng wàng mǔ guī 
子 在 巢 中 望 母 归。



诗题与背景:

  《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劝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白居易本是儒生,又兼修道家经典,还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故而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儒、释、道三家杂揉的色彩。在这三教之中,佛教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特别是在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佛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主导思想。从那时起,白居易过起了以禅修为业的生活,还写下了大量的佛教诗文,一则是为了用来阐释他对于佛教的认知和理解,二则是借用诗歌这种形式来对佛教进行宣传。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大量护生诗,呼吁世人慈悲为怀,爱护生灵,莫要杀生。这首《鸟》正是他众多护生诗中的一首佳作。


逐句释义: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
  道:说。
  群生:众生;一切生物。这里指小鸟。
  微:微不足道。
  一般骨肉一般皮:一样的骨肉一样的皮,即鸟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一般:一样,同样。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因为)幼鸟还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劝君:劝你。君:敬辞。称对方。
  莫:不要。
  子:指幼鸟。
  望:盼望,等候。

《鸟》插图: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子在巢中望母归。(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护生诗,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蕴含真情的“子望母归”的自然现象劝诫人们善待动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巢中子鸟盼望母鸟回巢喂食的殷切情感,来劝诚世人不要打杀枝头的鸟儿,希望人们能够怜悯它们。表达了对鸟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这不仅是一种生态意识,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寓意:以鸟喻人,劝诫当时的权贵要学会尊重平民百姓,因为平民百姓与权贵们一样,都有着同样的生命和尊严。

  诗的前二句“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后二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巢中子鸟正盼着母鸟归来喂食,你却把母鸟打杀,这是置子鸟于何地啊?将心比心,倘若这样的事情沦落到你的头上,你又是作何感想?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进士,十八年(802年)冬参加吏部会试,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调任周至县尉。二年(807年)通过了殿试,被授翰林学士。三年(808年)担任右拾遗。后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4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5年)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十三年(818年)调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县)。十五年(820年)被召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年)被调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次年,他被调任苏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年)在朝中任秘书监。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年),以太子宾客身份闲居洛阳。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只是管辖洛阳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满,再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春,以刑部尚书的头衔致仕,结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后,他移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一心参佛,与僧人吟诗唱和。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