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 41.5×7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局部,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 41.5×7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黄筌《湖岸寒禽图》
五代·黄筌《雪竹文禽图》 绢本浅设色 纵23.6厘米 横45.7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黄筌《溪芦野鸭图》 纸本设色

  黄筌(?~965),中国五代西蜀画家。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擅山水、人物、龙水、松石,尤精花鸟草虫,师法李踦孙位,对刁光胤的花鸟画师法尤深,并加增损,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其花鸟画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所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他长期供奉内廷,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子黄居宷黄居宝等亦擅花鸟,承其父法,黄居宷有《山鹧棘雀图》传世。黄氏父子的画风深得北宋宫廷喜爱,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

  黄筌少年得志,17岁即为前蜀翰林待诏,后蜀升为画院主持人,直至宋灭西蜀为止,历四十余年。可见黄筌属于当时上层社会的文化精英。他的花鸟画继承唐以来工笔重彩装饰风格,所画题材多为宫廷中的奇花异草。他以细线勾勒轮廓,然后在墨线范围内填色,层层渲染,色不压线,后人称之为“勾填法”。据《意州名画录》记载,他曾在蜀宫一面殿壁上画了六只姿态不同的仙鹤,栩栩如生,甚至引来真的仙鹤,飞临壁前。可见黄筌的作品用于宫廷装饰,内容华贵,寓意吉祥,追求贵族气派。从现存《写生珍禽图》中,他精湛的写真技巧和细腻的风格表呈无遗。黄筌画风与当时南唐建业(南京)画家徐熙形成两大流派,世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他的儿子居宝、居寀,继承家学,亦有建树。黄筌的画风影响北宋前期百余年,不愧为工笔花鸟画的一代宗师。

  此幅《写生珍禽图》,从画的款识“付子居宝习”来看,是一幅教学范本,虽然这是现存唯一一幅黄筌的真迹,但足以佐证其绘画样式的富贵品格。在仅70厘米的绢幅上,画满了麻雀、桐花凤、大山雀、蜡嘴、龟、蚱蜢、蝉、蝗虫、蜜蜂、瓢虫等二十多种动物,灵动逼真,生趣盎然。禽鸟草虫的造型与刻画,无不体现为一丝不苟的写实精神,虫鸟的身姿多取安详的侧面,神情端凝典雅,雍雍穆穆,宫廷贵气充盈全篇。八只鸟的侧面姿态和翅膀的收拢舒展,形态各异,极尽微妙的变化,看似不经意的写实手腕,疏理出鸟儿周身毛羽极其有序的质地,既富于翎毛轻盈的韵律感,又富于用笔的韵律感,其用笔,力度匀冾,其渲染,层次精微,翎与毛不同的软硬厚薄各具惊人的质感。其中,我认为知了的描绘最是神来之笔,画家取其晶亮的背部,用装饰手法将头与背部的细腻斑纹做成图案化处理,蝉翼的刻画简直巧夺天工,用细笔淡墨精勾交织成网状的翅脉,再用较重的墨色在翅脉的结构处复勒,并用墨色晕染背部那深浅不同的肌理,反衬了蝉翅无比轻薄、坚挺与透明的质地,千年以还,目睹这样的绘画奇迹,仍令人叹为观止。

  此图为手卷,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