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录鬼簿》(汉语拼音:Lu Gui Bu;英语:Register of Ghosts),记述中国金、元时戏曲、散曲作家的专著。作者钟嗣成(约1...”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录鬼簿》(汉语拼音:Lu Gui Bu;英语:Register of Ghosts),记述中国金、元时戏曲、散曲作家的专著。作者钟嗣成(约1275~1345),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录鬼簿续编》)书中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的曲家,包括前辈、方今、相知或闻名而不相知的“名公、才人”,如董解元、关汉卿、王实甫、宫天挺、黄公望等,按时代先后,记录他们的籍贯、生平和作品名目,并为部分作者撰写吊词。初稿成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过两次修订,由原来的1卷扩充为2卷。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史实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的曲家小传、吊词以及自序、后记,表明作者对戏曲创作的看法和对作家的评价,虽仅寥寥数语,却颇具见识。流传版本,主要有手抄《说集》本1卷,明天一阁蓝格抄本2卷,明崇祯时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1卷,清康熙时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2卷。天一阁抄本后,附《录鬼簿续编》1卷,约编成于明洪熙、宣德之际。作者未署名,一说为贾仲明。体例与《录鬼簿》相似,通过人物传记反映元末明初杂剧、散曲概况。著录钟嗣成、罗贯中等作家71人,杂剧名目78种。
+
  '''《录鬼簿》'''([[汉语拼音]]:Lu Gui Bu;[[英语]]:Register of Ghosts),记述[[中国]][[金朝|金]]、[[元朝|元]]时[[戏曲]]、[[散曲]]作家的专著。作者[[钟嗣成]](约1275~1345),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录鬼簿续编》)书中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的曲家,包括前辈、方今、相知或闻名而不相知的“名公、才人”,如[[董解元]]、[[关汉卿]]、[[王实甫]]、[[宫天挺]]、[[黄公望]]等,按时代先后,记录他们的籍贯、生平和作品名目,并为部分作者撰写吊词。
 +
 
 +
  初稿成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过两次修订,由原来的1卷扩充为2卷。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史实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的曲家小传、吊词以及自序、后记,表明作者对戏曲创作的看法和对作家的评价,虽仅寥寥数语,却颇具见识。流传版本,主要有手抄《说集》本1卷,明天一阁蓝格抄本2卷,[[明朝|明]][[崇祯]]时[[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1卷,[[清朝|清]][[康熙]]时[[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2卷。天一阁抄本后,附《录鬼簿续编》1卷,约编成于明洪熙、宣德之际。作者未署名,一说为贾仲明。体例与《录鬼簿》相似,通过人物传记反映元末明初杂剧、散曲概况。著录钟嗣成、罗贯中等作家71人,杂剧名目78种。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2014年7月26日 (六) 15:28的版本


  《录鬼簿》汉语拼音:Lu Gui Bu;英语:Register of Ghosts),记述中国戏曲散曲作家的专著。作者钟嗣成(约1275~1345),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录鬼簿续编》)书中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的曲家,包括前辈、方今、相知或闻名而不相知的“名公、才人”,如董解元关汉卿王实甫宫天挺黄公望等,按时代先后,记录他们的籍贯、生平和作品名目,并为部分作者撰写吊词。

  初稿成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过两次修订,由原来的1卷扩充为2卷。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史实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的曲家小传、吊词以及自序、后记,表明作者对戏曲创作的看法和对作家的评价,虽仅寥寥数语,却颇具见识。流传版本,主要有手抄《说集》本1卷,明天一阁蓝格抄本2卷,崇祯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1卷,康熙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2卷。天一阁抄本后,附《录鬼簿续编》1卷,约编成于明洪熙、宣德之际。作者未署名,一说为贾仲明。体例与《录鬼簿》相似,通过人物传记反映元末明初杂剧、散曲概况。著录钟嗣成、罗贯中等作家71人,杂剧名目78种。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