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1269—1354年),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因过继给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中年任过小吏,因“经理钱粮”事获罪,出狱后隐居不仕,皈依道教全真派。寄情山水,常往来于杭州、松江、虞山等地卖卜云游。工书法、诗词,善散曲,50岁左右才开始山水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等。

简介

  山水师董源巨然,间及荆浩关仝李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他常常携带笔墨,在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之间领略江南自然胜景,随时摹记,作品大都表现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笔墨喜用书法中的草籀之法,笔意简远逸迈,有水墨和浅绛两种面貌。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临习。

  主要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均藏于故宫博物院)、《剡溪访戴图》(云南省博物馆藏)及《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藏)等,均为晚年所作,60岁以前的作品未见传世。《丹崖玉树图》和《天池石壁图》均为绢本,设色,表现手法略同,均绘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石用董源、巨然法,多作披麻皴和矾头石,兼施淡色,结构繁复而笔法简练,烟云流润,气势雄浑,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代表作。《九峰雪霁图》绢本,水墨,纵116.4厘米,横54.8厘米,画九峰雪景,采用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以己法,用笔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寒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

  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经验,撰著《写山水诀》一书,载于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全书共22则,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被认为是南宗山水画理论的真传,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影响深远。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 经营,始告完成。这便是《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此图为无用师所绘,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 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识:“吾师乎,吾师 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 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 影响深远。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此画流传于世的有两卷,即《无用师卷》和《子明隐君卷》。乾隆在见 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子明卷》,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真本《无用师卷》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无用师卷》的流传过程,据吴其 贞《书画记》载,此卷明代尝归宜兴吴之矩,之矩子吴问卿很喜欢它,清顺治初年,吴问卿临死前欲将平生所爱的唐代智永《千字文》和这幅《富春山居图》焚烧殉 葬。《千字文》于前一日焚毁,翌日将焚《富春山居图》时,被其侄儿吴子文抢出,遂成两段。前一段《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前后段画心连接处上端有吴之矩骑缝印。前段前隔水有鉴赏家吴湖帆篆书张雨题辞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八字;后段前隔水有董其昌题跋,画幅前上方有梁诗正书乾隆御识,拖尾有沈石田、文彭、王登、周天球、邹之麟、金士松等人的题识。


黄公望作品:《九峰雪霁图》轴,纸本墨笔,纵117cm,横55.5cm
黄公望作品:《天池石壁图》轴,绢本设色,纵139.4cm,横57.3cm,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