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991500.jpg|right|thumb|360px|萧云从作品:《闭门拒客图》册页,纸本,水墨,纵23.7厘米、横14.8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
[[文件:991500.jpg|right|thumb|300px|萧云从作品:《闭门拒客图》册页,纸本,水墨,纵23.7厘米、横14.8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文件:991499.jpg|right|thumb|360px|萧云从作品:《西台恸哭图》,纸本,水墨,安徽省博物馆藏]]
+
[[文件:991499.jpg|right|thumb|300px|萧云从作品:《西台恸哭图》,纸本,水墨,安徽省博物馆藏]]
  
  '''萧云从'''[[汉语拼音]]:Xiɑo Yunconɡ;1596~1673),[[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原名龙,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明亡始号钟山老人,寓仰望钟山陵阙(明陵)之意。芜湖(今属[[安徽]])人,一作当涂人。幼习诗文、书画。明[[崇祯]]年间(1628~1644),曾参加反对[[宦官]]、[[阉党]]的复社,考中两种副贡,均不就铨选。入清,拒不做官,或漫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从事诗文书画创作。精[[六书]]、[[六律]],工诗文。[[山水画]]广学唐宋元明各家而自成面貌,行笔方折枯瘦,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之致,气格高森苍润,人称姑熟派。曾在采石太白楼壁画匡庐、峨眉、泰岱、华岳四大名山,为时人所称。[[人物画]]继承[[李公麟]][[白描]]法又有发展,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曾帮助芜湖锻工[[汤鹏]]创造[[铁画]]艺术,并长期与之合作。所作《九歌图》、《离骚图》、《太平山水全图》曾雕版印行。山水画传世作品有《云台疏树图》等。诗文集有《梅花堂遗稿》。
+
'''萧云从'''(1596—1673),明末清初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芜湖]]人,一作[[当涂]]人。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明亡始号钟山老人,寓仰望钟山陵阙(明陵)之意。明[[崇祯]]十一年(1638),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芜湖。萧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等。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梅石道人等,晚年号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阕(即明陵),姑熟(今安徽当涂)人。萧云从前半生在明朝度过,崇祯末年只考中副贡生,连乡试都未通过,或许这与他参加了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学团体“复社”,与阉党阮大铖进行过斗争有关。入清后避居江苏高淳,顺治四年(1647年)返回家乡,从此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优游尘土,弹琴高蹈,专意于诗文书画,画青山鸣隐。因与流寓芜湖的新安画家孙逸友善,人称“孙、萧”。
+
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云从国画,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萧云从的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诗“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后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太平山水图》,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3幅。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
  
  萧云从擅长花卉、人物、山水,尤精山水。传世名作,多系入清后作,表现其遗民情结与人格。如写赵荣禄仕元遭其兄赵子固拒之门外的《闭门拒客图》山水册,借宋遗民谢翱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之西台拜祭文天祥英灵的《西台恸哭图》,以及写其隐逸生活志趣的《岩壑幽居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雪岳读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石磴摊书图》轴(北京荣宝斋藏)和《云台疏树图》卷(南京博物院藏)等等,以写山水寄托亡国之痛和隐逸情怀。 
+
萧云从的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骚》感触甚深,作《天问》插图,绘制《九歌图》。清高宗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萧云从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其一得之于他力学倪瓒、黄公望,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家,不事一家,体备众法,所作山水“不宋不元,自成其格”。像他的《雪岳读书图》轴,构图似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轴,而构境似元代王蒙书斋山水,几何形山石间套错叠又有些似倪瓒,总观全轴,又都不似,自出机杼。其二,他十分重视师造化,他曾东登泰岱,南渡钱塘,到过南京,胸有成竹。所作《太平山水图》册四十三页,“摄太平江山尤胜者绘画以寄”,运用各种山水画技法,表现了他师造化善化的才能。他在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作的《云台疏树图》卷,一看就是黄山一带景色,山石呈大小不同的几何形块,错杂交叠,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如蝉蜕龙变,完全超逸于倪、黄二家,自成清腴几何骨体家法。那丰骨的崇山幽谷,古木寒泉,楼台栈桥,画境一尘不染,清静冷僻,幽深荒寂,一派超尘拔俗景象。有人说渐江的山水画受过萧云从的影响,凡见过此卷的人都会坚信不移。曹寅曾题渐江《十竹斋图》道:“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其三,以笔墨娱情,主张“画亦戏事也,而感慨系之”。如其74岁之作《石磴摊书图》轴,以全景式构图写崇山峻岭,幽谷草庐,高松流瀑,高士临流读书烹茗,逍遥自得。画里画外充满“有我之境”、“有我之情”。 
+
云从深恶官僚。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志行高洁,为人敬慕。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曾师其下,后代临摹者愈众。顺治五年(1648),《太平山水图》刻本,顺治二年(1645),《离骚图》刻本;曾流传日本,对日本南画勃兴起着促进作用。云从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制铁画。康熙十二年(1673),云从“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享年78岁,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其诗由后学编成《梅花堂遗稿》。继后,黄钺将云从和汤燕生之诗编成《萧、汤二老遗诗合编》。其画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筑尺木亭,并以紫铜铸其全身坐像于亭畔,供人瞻仰。
  
  萧云从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不仅影响了渐江,也影响到随他学画的铁匠汤天池,发明了铁画。其时随他学画的人很多,光亲属就有其弟萧云倩,儿子萧一肠,侄萧一荐、萧一箕、萧一芸等人,其中以萧一芸的成就显著,常为萧云从代笔。受其影响的还有黄钺、施长春、施道光等人,因而形成“姑熟派”。其实,萧云从的影响并不限于芜湖一地,他的山水画《太平山水图》在顺治年间刊刻印行后,不但成了国内许多学画者学习临摹的范本,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祗园南海和池大雅提倡南宗文人画,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和作用。 
 
  
== 参考条目 ==
+
----
 +
 
 +
 
 +
萧云从擅长花卉、人物、山水,尤精山水。传世名作,多系入清后作,表现其遗民情结与人格。如写赵荣禄仕元遭其兄赵子固拒之门外的《闭门拒客图》山水册,借宋遗民谢翱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之西台拜祭文天祥英灵的《西台恸哭图》,以及写其隐逸生活志趣的《岩壑幽居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雪岳读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石磴摊书图》轴(北京荣宝斋藏)和《云台疏树图》卷(南京博物院藏)等等,以写山水寄托亡国之痛和隐逸情怀。 
 +
 
 +
萧云从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其一得之于他力学倪瓒、黄公望,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家,不事一家,体备众法,所作山水“不宋不元,自成其格”。像他的《雪岳读书图》轴,构图似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轴,而构境似元代王蒙书斋山水,几何形山石间套错叠又有些似倪瓒,总观全轴,又都不似,自出机杼。其二,他十分重视师造化,他曾东登泰岱,南渡钱塘,到过南京,胸有成竹。所作《太平山水图》册四十三页,“摄太平江山尤胜者绘画以寄”,运用各种山水画技法,表现了他师造化善化的才能。他在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作的《云台疏树图》卷,一看就是黄山一带景色,山石呈大小不同的几何形块,错杂交叠,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如蝉蜕龙变,完全超逸于倪、黄二家,自成清腴几何骨体家法。那丰骨的崇山幽谷,古木寒泉,楼台栈桥,画境一尘不染,清静冷僻,幽深荒寂,一派超尘拔俗景象。有人说渐江的山水画受过萧云从的影响,凡见过此卷的人都会坚信不移。曹寅曾题渐江《十竹斋图》道:“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其三,以笔墨娱情,主张“画亦戏事也,而感慨系之”。如其74岁之作《石磴摊书图》轴,以全景式构图写崇山峻岭,幽谷草庐,高松流瀑,高士临流读书烹茗,逍遥自得。画里画外充满“有我之境”、“有我之情”。 
 +
 
 +
萧云从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不仅影响了渐江,也影响到随他学画的铁匠汤天池,发明了铁画。其时随他学画的人很多,光亲属就有其弟萧云倩,儿子萧一肠,侄萧一荐、萧一箕、萧一芸等人,其中以萧一芸的成就显著,常为萧云从代笔。受其影响的还有黄钺、施长春、施道光等人,因而形成“姑熟派”。其实,萧云从的影响并不限于芜湖一地,他的山水画《太平山水图》在顺治年间刊刻印行后,不但成了国内许多学画者学习临摹的范本,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祗园南海和池大雅提倡南宗文人画,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和作用。 
 +
 
 +
=== 参考条目 ===
  
 
*[[美术]]
 
*[[美术]]
第28行: 第36行:
 
[[Category:画家]]
 
[[Category:画家]]
  
[[Category:萧姓]]
+
[[Category:安徽]]
 +
[[Category:芜湖市]]
  
[[Category:历史人物]]
+
[[Category:安徽人]]
[[Category:中国历史人物]]
+
[[Category:芜湖人]]
  
[[Category:文化艺术界人物]]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X音词语]]
 +
[[Category:萧]]
 +
[[Category:萧姓]]

2022年10月27日 (四) 08:41的最后版本

萧云从作品:《闭门拒客图》册页,纸本,水墨,纵23.7厘米、横14.8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萧云从作品:《西台恸哭图》,纸本,水墨,安徽省博物馆藏

萧云从(1596—1673),明末清初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芜湖人,一作当涂人。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明亡始号钟山老人,寓仰望钟山陵阙(明陵)之意。明崇祯十一年(1638),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芜湖。萧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等。

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云从国画,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萧云从的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诗“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后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太平山水图》,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3幅。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

萧云从的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骚》感触甚深,作《天问》插图,绘制《九歌图》。清高宗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云从深恶官僚。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志行高洁,为人敬慕。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曾师其下,后代临摹者愈众。顺治五年(1648),《太平山水图》刻本,顺治二年(1645),《离骚图》刻本;曾流传日本,对日本南画勃兴起着促进作用。云从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制铁画。康熙十二年(1673),云从“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享年78岁,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其诗由后学编成《梅花堂遗稿》。继后,黄钺将云从和汤燕生之诗编成《萧、汤二老遗诗合编》。其画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筑尺木亭,并以紫铜铸其全身坐像于亭畔,供人瞻仰。




萧云从擅长花卉、人物、山水,尤精山水。传世名作,多系入清后作,表现其遗民情结与人格。如写赵荣禄仕元遭其兄赵子固拒之门外的《闭门拒客图》山水册,借宋遗民谢翱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之西台拜祭文天祥英灵的《西台恸哭图》,以及写其隐逸生活志趣的《岩壑幽居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雪岳读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石磴摊书图》轴(北京荣宝斋藏)和《云台疏树图》卷(南京博物院藏)等等,以写山水寄托亡国之痛和隐逸情怀。 

萧云从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其一得之于他力学倪瓒、黄公望,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家,不事一家,体备众法,所作山水“不宋不元,自成其格”。像他的《雪岳读书图》轴,构图似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轴,而构境似元代王蒙书斋山水,几何形山石间套错叠又有些似倪瓒,总观全轴,又都不似,自出机杼。其二,他十分重视师造化,他曾东登泰岱,南渡钱塘,到过南京,胸有成竹。所作《太平山水图》册四十三页,“摄太平江山尤胜者绘画以寄”,运用各种山水画技法,表现了他师造化善化的才能。他在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作的《云台疏树图》卷,一看就是黄山一带景色,山石呈大小不同的几何形块,错杂交叠,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如蝉蜕龙变,完全超逸于倪、黄二家,自成清腴几何骨体家法。那丰骨的崇山幽谷,古木寒泉,楼台栈桥,画境一尘不染,清静冷僻,幽深荒寂,一派超尘拔俗景象。有人说渐江的山水画受过萧云从的影响,凡见过此卷的人都会坚信不移。曹寅曾题渐江《十竹斋图》道:“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其三,以笔墨娱情,主张“画亦戏事也,而感慨系之”。如其74岁之作《石磴摊书图》轴,以全景式构图写崇山峻岭,幽谷草庐,高松流瀑,高士临流读书烹茗,逍遥自得。画里画外充满“有我之境”、“有我之情”。 

萧云从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不仅影响了渐江,也影响到随他学画的铁匠汤天池,发明了铁画。其时随他学画的人很多,光亲属就有其弟萧云倩,儿子萧一肠,侄萧一荐、萧一箕、萧一芸等人,其中以萧一芸的成就显著,常为萧云从代笔。受其影响的还有黄钺、施长春、施道光等人,因而形成“姑熟派”。其实,萧云从的影响并不限于芜湖一地,他的山水画《太平山水图》在顺治年间刊刻印行后,不但成了国内许多学画者学习临摹的范本,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祗园南海和池大雅提倡南宗文人画,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