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接青天。


【注释】
  三万里:虚指。形容长。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近。


【出处】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想到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想到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等,诗人内心伤痛不已。于是写下这首诗。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该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意境苍凉,感情悲愤,读之令人奋起。全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如此美好的河山却沦陷敌手,这对于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为之奔走呼号的陆游来说,能不愤慨万端吗。难怪诗人笔下的河和山,仿佛有一股劲,有一腔仇。“东入海”,“上摩天”不仅象征着诗人与年俱增的亡国之恨,也象征着沦陷区人民与日同长的流离之苦。这两句气势大,意境宏,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作了蓄势和铺垫。

  “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关于这两句诗,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河指黄河,岳指华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陆游从祖国大地上众多的山川中精选了一河一山这一长一高来代表中原大地。2009年四川高考卷答案就说,“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有些赏析还说是以乐景衬哀情。但情况真的如此吗?第一,河指黄河尚说得通,而“岳”为何专指西岳华山呢?似乎无人能解。第二,这两句真的是在写祖国山河的壮美,是在以乐衬哀吗?第三,写祖国山河壮美用“三万里”“五千仞”这类陆游极少采用的极具夸张色彩的词语还不够吗,何必还要写上“东入海”“上摩天”这样的赘语呢?“三万里河”自然入海,“五千仞岳”不可能不摩天,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对此加以强调呢?

  还有一个说法:三万里河总有流入东海的那一天,五千仞岳总有高到天顶的那一刻,而盼了六十六年的中原遗民啊,却怎么也盼不到朝廷恢复中原的军队。

  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泪尽”二字极写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尤其是一个“尽”字,写出了痛苦之深,酸辛之重。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表示多次,说明遗民盼归时间之久。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遗民望归之心依然未泯。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恢复大业。同时说明,多少次南望已成为泡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又”字还包含着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