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座部汉语拼音:Shangzuobu;梵文:sthaviravāda;巴利文:theravāda;藏文:Neten depa),佛教部派之一。意为上座长老们的学说。在巴利文中称Theravāda。它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第一个百年内出现的。据说是当时佛教僧伽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不同而出现了分裂。上座部在佛灭后第三个百年中间再次分出了说一切有部法藏部雪山部。以后陆续分裂出现了该系当中的犊子部等八部。

  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斯里兰卡传教时,派去的就是上座部长老。就三藏经典论,上座部的律藏中,汉译保存的有化地部的《五分律》,以及法藏部的《四分律》。上座部的思想可以从境(认识分析的对象)、行(修行实践)、果(修行所得)三面来看。上座部依认识对象把“法处(所知对象)”列为五十二大类;又以色心二者来归纳十二处。主张心为刹那灭,这样依于心的法处也就是刹那灭了。就解脱实践而言,上座部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逻辑上,众生得解脱的根据是先天而有的。为了实现摆脱染(烦恼障缠)而走向净,就要修道才能恢复本性。修道的主要手段是禅定(念住)。念住是分析内心,南传上座讲心细密地分为八十九种,又分为九类十二心:有分心、爱持心、见心、速行心等。在解脱论上,上座部对原始佛教有所发展,后者只讲“人无我”,而上座部则讲三种解脱门(空、无相、无愿的禅定法),它的“空解脱门”就引向了“法无我”的命题。

历史

  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Sthavira),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如《摩诃僧祗律》中说:“先出家(受具)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而僧团中的所有成员,称为大众。僧团采取民主原则,僧众一律平等,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和表决。

  现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顺导师认为,“尊上座而重大众”是僧团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务上,因为信仰及戒律的看法不同,谁能够主导僧团的走向,经常引起上座长老与一般大众间的紧张关系,最终成为部派分立的原因。

根本分裂

  所有部派共同传说,在释迦牟尼过世后,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传承。分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戒律的见解不同;也有传说认为,是因为大天五事造成。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根本分裂的时间,应晚于七百集结,印顺法师认为其时间可能在释迦牟尼过世百年之内,阿育王即位之前。在七百集结中,西方系的比丘僧团,以拘舍弥、摩偷罗为根据地,形成根本上座部,东方系僧团于毗舍离形成大众部,两大传统就此形成。

先上座部与分别说部

  根本上座部中,在西南印阿盘提的僧团,发展为分别说部。原先在摩偷罗国的僧团,形成先上座部,向西北印度罽宾发展。现代学者综合南北传主要文献分析认为,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形成先上座部、分别说部、大众部三系鼎立的局面。

  从《善见律毗婆沙》记载来看,当时虽因为传承及地域分布,使得部派分裂,但各部派间仍是相互尊重,并没有太大分歧。但阿育王出身西南印度,在政策上可能偏向分别说部与大众部,压抑了西北先上座部僧团,使得僧团之间产生嫌隙。各部派僧团寻求政治力量的支持,以发展自身势力。在阿育王之后,各部派僧团逐渐形成不相容的态势。上座部后续分化的主要标志性文献是提婆设摩《识身论》,此论先批判“分别论者”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再自称“性空论者”而批判了“补特伽罗论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先上座部

  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先上座部的成员中,在拘舍弥一带的僧团,形成犊子部。迦多衍尼子在恒河流域某地著《发智论》,批评犊子部的宗义,影响了在摩偷罗国与迦湿弥罗的上座部僧团,成立了说一切有部。犊子部与说一切有部的分立,形成四大部派传统。

  其中以说一切有部最为兴盛,也深深影响到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而不同意说一切有部学说的旧有先上座部成员,部份迁移至山区,形成雪山部。

  犊子部因对《发智论》中的一颂的解释不同,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为盛行,并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

分别说部

  在分别说部中,阿育王时,摩哂陀至锡兰岛传教,在锡兰岛上形成赤铜鍱部。留在印度本土的僧团成员,则依地域,发展成化地部、法藏部与饮光部。

  在锡兰岛上,赤铜鍱部先形成大寺派,之后分出无畏山寺派。现代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大寺派所发展而来。现代学者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解读出,在当时印度有被称为大乘上座部的宗派,可能是受到大乘佛教影响的上座部僧团,许多佛教研究者认为他们源起于赤铜鍱部的无畏山派。但是他们的传承并没有流传下来。

部派区别

  上座部与大众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上座部重律,认为记载的古代所制戒律的一切内容都不能改变。而大众部重法,认为佛陀的律法要适应僧众所处的具体环境,在不舍小小戒的前提下,僧团可以根据共识确定戒律执行细节,比如不捉金钱戒及卖买戒的执行细节。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见,由上座僧伽的集体来决定戒律制定与戒律解释的工作;但是大众部则是认为应由僧伽的集体意见来决定戒律。上座与大众同样接受在家众参与僧团事务的讨论。

  至于在教义上,上座部认为“二佛不共世”,而大众部认为有“十方及无量诸佛”,这是两派主要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