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傣族文学(Dai literature),中国傣族民众创作的文学。由民间口头文学、贝叶文学和汉文作家文学三大部分构成。可大致划分为5个历史发展阶段。   

桑木底时代(从远古时期至公元2世纪)

桑木底是傣族上古史传说时代的祖先英雄,他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时期,是傣族文学的肇始阶段。主要的文学现象有古歌谣、祭祀歌、习俗歌、生产歌、神话和祖先传说等。

傣族称古歌谣为“甘哈墨贯”,既有反映采集生活的《摘果歌》、《叫人歌》、《拔刺歌》、《吃菌子》、《虎咬人》、《打水歌》、《过河歌》等,也有反映狩猎生活和初期农耕劳作的《欢乐歌》、《出猎歌》、《抬木头歌》、《闹火塘》、《挖井歌》等。这些古歌谣形式简单,节奏明快,真实地再现了傣族先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习俗歌主要有祭祀歌、盖房歌、丧葬歌、节俗歌等。《祭猎神歌》、《祭树神歌》、《祭家神词》、《祭寨神勐神歌》、《叫水魂歌》等祭祀习俗歌,反映的是傣族社会早期的自然崇拜与神灵信仰;《伐木歌》、《破篾歌》、《洗房柱歌》等盖房习俗歌,是傣族人民盖房经验的总结;《婚礼歌》、《说亲歌》、《许配歌》、《哭嫁歌》、《祝福歌》等婚嫁歌,唱的是婚恋的全过程;丧葬习俗歌有《请求词》、《引路经》、《送别歌》、《滴水词》、《哭丧调》、《扫墓词》等;节日习俗歌主要有反映傣族新年泼水节的《拜年歌》、《泼水歌》、《赛龙舟》等。傣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生产习俗歌也以反映谷物种植的《播种歌》、《割谷歌》等为代表作,最有影响的是《十二马》,以男女对唱的方式,将爱情的歌咏贯穿在一年十二个月的生产农事活动中。此外,还有反映纺织手工活动的《纺线歌》、《纺车调》、《织布歌》等。

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图腾神话、祖先神话、谷物神话等多种类型。创世神话最为古老,有《叭英开天辟地》、《混散造天造地》、《玛哈腊造天造地》、《污垢泥人》等;自然神话有《太阳七兄弟》、《大火烧天》、《惟鲁塔射太阳》、《顾京宛》(日食神话)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祖先神话有《桑木底》、《帕雅阿拉武》、《曼斗寨神》等;谷物神话有《雀谷与鼠谷》、《向鼠王寻找谷种》、《谷神》等。

勐泐王时代(3~11世纪)

这个时期地方政权陆续出现,傣族社会从农奴制向封建领主制过渡。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傣族文学进入了勃兴时期。主要标志是:产生职业歌手阶层——章哈,传说、故事大量涌现,情歌和情诗蓬勃发展,出现叙事长歌,以及形成英雄史诗。

章哈是从农村公社时期的祭祀首领“盘赞”中分化而出的,逐渐成为专门从事歌唱活动的职业性歌手。关于章哈的产生有《滴水成歌》、《神鸟传音》、《盖房唱歌》等传说。

传说和故事中历史人物传说有《召法弄磨罕》、《思弄法》、《姐等贺的混等王》等;英雄传说有《勐两祖先的来历》、《刀代的宝剑》等;风物传说有《傣历新年的传说》、《宛纳帕纹身杀妖魔》、《流沙河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白象》、《义象》、《双象犀鸟》等;植物故事有《箭毒木》、《大青树》、《三色花》;爱情故事有《孔雀姑娘》、《芒果姑娘》、《香发姑娘》;生活故事有《香谷的来历》、《两兄弟》等;童话寓言有《蝴蝶与蜜蜂》、《狮子与夜莺》、《绿豆雀与象》等。这些散体述讲文学一改早期作品的浪漫主义格调,而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现实色彩。

情歌大体可分为求爱情歌与失恋情歌两大类型。流传至今的《甘哈黑勐拉》,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情歌的荟萃之作,全面歌唱了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流存在民间的情歌经过歌手章哈的编唱,出现了长篇的“凤凰情歌”与“鹦鹉情歌”,给后世留下极为宝贵的爱情诗篇(见六大情歌)。

在傣族韵语歌唱文学的发展中,歌手章哈在叙事长歌的创作与传承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不但成就出一部有重要民俗文化价值的风俗长歌《贺新房》,还使各地区的创世史诗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得以丰富和完善,直至成为长达万行的书面作品。创世史诗叙述的都是开辟天地、创造万物、繁衍人类的创世神话,除著名的《巴塔麻嘎捧尚罗》外,还有《叭英开天辟地》、《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和《天地万物的来历》等。《贺新房》与《巴塔麻嘎捧尚罗》的诞生是傣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傣族叙事长诗已初具规模。

经过连绵不断地战争,傣族社会相继进入部落兼并与联盟的历史时期,与之相适应,傣族文学史上诞生了第一部英雄史诗《厘俸》,作品将神话与历史融为一体,主要描写的是2~3世纪发生的奴隶制战争“海俸大战”。

帕雅真时代(11~14世纪)

这一时代傣族社会进入了长达250多年的部落混战,进而步入封建领主的上升时期,佛教成为全民信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傣族文学也随之进入高峰阶段,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叙事长诗,以“五大诗王”为其鼎盛的标志。

阿銮故事体长诗是傣族文学中独有的。它以作品的完整性和系列性,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的共同性而在傣族贝叶文学中自成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阿銮故事体长诗取材于佛本生故事和傣族英雄传说,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各方面,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英雄史诗有《相勐》、《粘巴西顿》、《粘响》、《玉南妙》、《九颗珍珠》、《金牙象》、《召温邦》等数十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傣族封建领主统治集团通过战争兼并,统一傣族社会、建立地方政权的过程,折射出民族上升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随着佛教传播,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英雄史诗《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和《十二头魔王》的题材和情节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但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均有变化,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叙事长诗以《召树屯》、《南兑罕》、《千瓣莲花》、《金芒果》、《松帕敏》、《缅桂花》、《三只鹦哥》、《三牙象》等为代表作,集中反映封建领主的残暴和内讧,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表达当时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这些作品在题材、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结构安排、艺术手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共同构成傣族英雄史诗和叙事长诗的民族特色。

贝叶叙事长诗的创作题材、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乃至诗歌意象及描写比喻等方面,也浸润着佛经文学的色彩。小乘佛教的传说故事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生活内容、思维方式和观念学说,为贝叶文学开辟了许多新视角、新内容,尤其是对贝叶叙事文学的创作起到很大推进作用,同时对傣族文学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思可法时代(14~18世纪)

这个时期傣族地区的地方政权进入强盛时期,商业经济兴起,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战乱频繁,直到明王朝推行军屯制度之后,傣族地区才重又趋于稳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傣族文学出现了悲剧叙事长诗和传奇小说。

在第一部悲剧叙事长诗《宛纳帕丽》的影响下,先后出现《南波冠》和被称为傣族三大悲剧叙事长诗的《娥并与桑洛》、《线秀》和《叶罕佐与冒弄央》等作品,它们与《葫芦信》、《南娥洛桑》和《孔雀姑娘》一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突显傣族古代诗歌美学观念的变化及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张扬。

散文体传奇小说,如《岩苏岩西和岩披格》和《召贺玛》等,由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故事谋篇,以刻画主人公的智慧为情节主线,讲述主人公与领主、佛爷、富人进行的斗争,语言尖锐、泼辣,风格幽默、诙谐。这种体裁为后来的散文、小说创作铺平道路。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部文艺理论著作,一为佚名的《论傣族诗歌的内容及其价值》,一为傣族高僧帕拉纳的《论傣族诗歌》。后者抨击了当时傣族社会的文风,强调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论述了傣族传统诗歌的特征和作者的文学主张,在傣族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影响最为深远。

刀安仁时代(18~20世纪40年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衰落,各边疆各民族逐渐觉醒,反帝反封建斗争迭起的时代。傣族文学以反封建、抗列强为主题,出现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民歌,特别是萌芽不久的傣戏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傣戏大抵形成于清代,最早出现在德宏的盈江县,也主要流传在德宏,当地著名的知识分子刀安仁为推动傣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刀安仁是盈江干崖地区土司的后代,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他酷爱诗歌,创作了歌颂正义、反抗侵略的长诗《抗英记》。他喜欢滇戏,倡导滇戏的傣族化,并组织傣族知识分子和艺人将汉族戏曲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说岳全传》等改编成傣剧,并翻译了一些汉族剧目。他创建第一个专业性的傣戏班,并为系统培养傣戏演员主持编写一本戏曲唱词《喊千庄》,意为“唱千种”。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傣戏大约积累250多种传统剧目,其中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代表性剧目是《布腾那》和《十二马》;根据民间叙事长诗或传说、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有《景色勐焕》、《沐英南征》、《相勐》、《兰嘎西贺》、《阿銮南道》、《丙吉丙利》、《三牙象》、《帕罕》等,也有从汉族古典名著移植或改编的剧目。傣戏在借鉴汉族戏曲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些傣族的民间歌手(章哈),继承傣族民歌传统,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新诗,康朗英、康朗甩和波玉温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三大著名歌手;庄相则是德宏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歌手。

傣族文坛上也陆续出现了一批汉文作家和诗人。中青年作家征鹏、方云琴创作的《南国情天》是傣族当代文学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岩温扁和岩林在创作的同时,也对傣族传统文学的整理、翻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女性作家帕罕的短篇小说和崔再娟的电视剧创作,方岩和玉涛的傣文创作也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