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寓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先秦寓言汉语拼音:Xianqin Yuyan),中国先秦时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寓言最早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口头流传,所谓“齐东野人之语”。它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生动机智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战国时代,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讲的深奥而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悦耳动听,形象生动 ,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为了在游说人主的过程中,免于触犯人主逆鳞,避其所恶,而又达到讽谏目的,便纷纷操起这类民间故事,同时也刻意虚构一些新的瑰丽奇异的小故事,作为表情、达意、明理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发达起来。

  先秦寓言,大都穿插于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 。诸子散文中运用和保存寓言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 ;历史散文中运用和保存最多的是《战国策》。其中《庄子》一书约有寓言200多个,而《韩非子》中仅《说林》、内外《储说》几篇,寓言就多达300多个。这种寓言,往往具有比喻和象征的性质。其中以寓言形式来阐述政治主张的,多见于《韩非子》。如以“入涧必死”(《内储说上》)阐明信赏必罚、行法无赦的必要;以“郑人买履”(《外储说左上》)、“守株待兔”(《五蠹》)嘲讽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愚蠢 ;以“狗猛酒酸”(《外储说右上》)说明奸臣亲幸、贤者无以进身的危害;以“侏儒梦灶”(《内储说上》)讽刺了君主被佞幸蒙蔽的恶果;以“市虎”(《内储说上》)劝谕君主切勿为谗言所误,等等。以寓言形式来阐明道德修养的,多见于《孟子》。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讽刺了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人;“月攘一鸡”(《滕文公下》)讽刺了贪婪成性、明知故犯的人;“学弈”(《告子上》)说明了能否专心致志乃是成败的关键,等等。以寓言形式来阐明人生哲学的,多见于《庄子》。如“庖丁解牛”(《养生主》)阐明了避开矛盾,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惠子之樗树”(《逍遥游》)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无为主张;“庄子梦蝴蝶”(《齐物论》)阐明了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等等。以寓言形式来阐明纵横策略的,多见于《战国策》。如季梁以“南辕北辙”(《魏策》)劝止魏王伐赵;陈轸以“画蛇添足”(《齐策》)劝止昭阳攻齐;苏代以“鹬蚌相争”(《燕策》)劝止赵惠王攻燕;郭隗以“五百金买千里马首”(《燕策》)劝燕昭王招贤纳士,等等。

  先秦寓言,除了用于论说的寓意外,往往还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月攘一鸡”(《滕文公下》)说明量变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跑一步也是跑,一个月偷一只鸡也是偷,不在于距离的远近,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揠苗助长”(《公孙丑上》)说明只凭主观愿望 ,不顾客观规律 ,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养生主》)说明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战国策》中的“南辕北辙”(《魏策》)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愈优越,错误就愈大。“鹬蚌相争”(《燕策》)说明看不清真正的第三者,就会使其以可趁之机给自己带来祸害,等等。

  先秦寓言除了它的现实性、讽刺性、哲理性之外,在艺术上的特点是:①有奇特的想象。如《庄子》中的“埳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话”(《秋水》)、“浑沌之死”(《应帝王》)等。②有细致的刻画。如《庄子》中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人间世》)、丑妇“捧心而颦其里”(《天运》);《孟子》中揠苗者“茫茫然归”(《公孙丑上》)、齐人“施施从外来”(《离娄下》)等。③拟人化手法。将人与物的某些特征巧妙结合,使各种有生物和无生物会说话、有思想 、能辩论 。如《庄子》中“蜩与莺鸠的内心独白”(《逍遥游》),“髑髅与庄子大谈生死问题”(《至乐》)等④使用粘连、双关手法点明作者的寓意,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庄子》引“龙颔得珠”后说:“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列御寇》)等。

  寓言在先秦时期尚未脱离先秦散文而形成独立的文体。作为成熟的独立的文体是出现在唐代。先秦寓言,直接影响唐代寓言体裁的正式形成,也对后世的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诸如《搜神记》中荀伯遇鬼误杀两孙的故事,即从《吕氏春秋·疑似》中黎丘丈人遇鬼杀子的故事化出。《聊斋志异》中陆判为朱尔旦换心的故事,也是从《列子·汤问》中扁鹊为鲁公扈赵齐婴易心的故事蜕变而来;鲁迅的《故事新编·起死》本之于《庄子·至乐》“髑髅与庄子对话”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秦寓言启发了后世小说戏曲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