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鼠兔

兔形目学名Lagomorpha),哺乳动物的一个,有两个科:兔科(Leporidae)和鼠兔科(Ochotonidae)。共有10属62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马尔加什及某些海洋岛屿外,广泛分布世界各地。兔形动物草食性,具双重消化功能,即盲肠富集大量维生素后,胶囊裹着成软粪,自肛门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经消化,充分利用维生素(软粪含维生素比正常粪便多数倍),再排出的粪便才是圆形硬粪便。栖息于荒漠、草原、森林及山区。最早的兔形类化石发现于晚始新世地层,如亚洲的卢氏兔、沙漠兔、北美的Myionolagus等。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中一个存在谱系归置困难的目。早期它被归属到啮齿目下,构成一个超科。后来发现兔形目跟啮齿类的之间存在趋同演化。建立兔形目与其他真兽各目之间的发生学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得不到总结性的认识。根据兔形目的基因研究,可以近似地认为它的谱系地位介乎于奇蹄-偶蹄-鲸-食肉这一系与啮齿类这一系之间。很多迹象表明兔形目的原始形态很可能早在白垩纪就已经与别的真兽类产生显着差异。

最早的兔科动物出现在古新世欧亚大陆,然而重要的辐射却发生在第三纪后期的北美大陆。在上新世达到鼎盛。鼠兔出现在渐新世欧亚大陆腹地,也在上新世扩散到欧洲和北美。鼠兔的鼎盛期在中新世,其后转衰,其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新世时候鼠兔的生境包括滨岸地带,而后萎缩至山地。导致鼠兔类衰落的原因迄今仍不明确。

兔类是演化时间跨度与持续度俱佳的动物。在中新世大草原时代兔进化出高齿冠牙,适应于草食。兔类总共产生了10个属,63个晚近种。Vaughan 认为兔形目没有产生适应辐射是和受到大型食草动物的生态排挤有关。

兔形目与囓齿目的主要区别

兔形目的上颚有两组门齿,第二组门齿在第一组门齿正后方。囓齿目的上颚则只有一组门齿。换句话说,兔形目的上下颚共有6颗门齿,囓齿目则共有4颗门齿。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