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事训练汉语拼音jūn shì xùn liàn),(military training),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通常分为部队训练、院校训练和预备役训练(又称后备役训练)。军事训练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是战备的重要方面,许多国家都把军事训练列为战略研究的一项内容。基本任务是:学习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和军事技术,研究和了解有关国家(集团)的政治经济状况、军事思想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和作战特点,熟悉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气象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演练诸军种、兵种合成军队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培养军人坚强的体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目的是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随时能遂行作战任务。

  军事训练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以及军队的传统、经验和作战任务等有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作战样式的变化和军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的变革,对军事训练不断提出新要求,赋予新内容,而军事训练的实践又深刻地影响着作战,促进军事理论的发展。

  研究军事训练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称军事训练学。它是军事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沿革

  军事训练是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产生,随着战争实践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军事训练的萌芽。进入奴隶社会后,有了以练习武艺为主要形式的军事训练。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训练是教习使用冷兵器进行格斗和演练阵法。中国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弓、矢、戈、殳、矛、戟一类冷兵器的使用和车阵战术,常以围猎进行军事演习。战国时期,军事训练主要是教习射法、弋法、剑道、手搏、蹴鞠等技能和步骑兵的协同战斗。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把“士卒孰练?”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七计”之一。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各国和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在职业军队中,战斗兵器有长矛、剑、战斧、匕首、弓箭、标枪、投石器和石弩、弩炮等,作战方式是士兵组成方队进行对抗。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排演阵形,学会使用兵器,进行白刃战,在短距离内作战和攻打城堡作战等。

  在火器时代,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发展,使军事训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元代,火器有了发展,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并出现了装备火炮的炮手军,有了教习炮法的训练。中国明朝永乐年间军队设置了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军事训练中掌握火器训练的内容逐渐增加。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强调军队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并于1572年冬在蓟州镇汤泉(今河北省遵化地区)组织一次为期20天有10万余人参加的军事演习,表明军事训练发展到较高的水平。18世纪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建立技术兵种,出现了野战、攻城和要塞炮兵,建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校,开始培养专门的军事技术人才。后来,欧洲国家的军队装备了后膛枪,引起军队编组、作战方法、军事训练的一系列变革。18世纪的著名军事家法国拿破仑一世、普鲁士C.P.G.von克劳塞维茨、俄国A.V.苏沃洛夫等有关正规军队训练方式和战斗运用的论述,在一些条令、教令中得到反映,成为当时军事训练的基本依据。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F.恩格斯对战争、军队、战略、战术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军队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有战斗力。19世纪后半叶,中国清朝政府开展了使用新式武器及相应战术的练兵活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黄埔军官学校(见黄埔军校),设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骑兵、交通、无线电等科,实行军事和政治训练并重的方针。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党军队主要仿照德、英、美等国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新的军种、兵种和专业部队相继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的军事训练规模、体制、内容、方法都有很大改进和发展,开始步炮、步坦和陆、海、空协同作战训练。两次世界大战为战后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军事训练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国家都把现代条件下的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建设和作战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

  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战争时期的训练,主要方法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依靠实战锻炼部队,同时利用作战间隙,根据实战需要,开展一些群众性练兵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办教导队,建立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和一些随营学校。部队边战斗、边训练,不断提高了军事技术、战术水平。抗日战争时期,军事训练有了发展,红军大学在各根据地先后成立了11所分校和少量专业学校。这些学校贯彻毛泽东为“抗大”确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及“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校训,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进行军政训练,为抗日战争培养了20余万干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军队整训列为“十大军事原则”内容之一。各部队依据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方针,着重训练运动战、攻坚战、夜战、近战的战术和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等“五大技术”。军事学校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战略区先后成立了军政大学和后勤、卫生学校,有的还创办了通信、工兵、航空、炮兵学校,给部队输送了大批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陆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诸军种、兵种的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进入了一个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军事训练成为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1950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1952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校管理部。1953年全军展开了正规统一的训练,明确了现代化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是训练部队,重点是训练干部。1955年4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同年冬,叶剑英在辽东半岛组织了陆、海、空军参加的抗登陆战役演习。1951~1959年期间,相继建立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军事工程学院以及军事、政治、后勤、技术等各级各类院校100余所,形成了完整的军官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对促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来,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新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技术,成了部队、院校训练的重要内容。1964年,在贺龙、叶剑英领导下,开展了空前规模的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提高了全军的军政素质。1965年以后,林彪大搞“突出政治”,冲击了军事训练,使军事训练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全军开办了近900个教导队,为恢复和加强军事训练准备了条件。1977年,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198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现代条件下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冲向“敌”阵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达到了新水平。1985年,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该大学以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为特点,着眼于培养高级指挥干部和研究人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培训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大改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随着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发展将不断加以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其更加适应今后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未来的武器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向电子化、自动化、制导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这对军队知识化、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军队成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学会使用新的武器装备系统,将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任务。

  未来的战争将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和外层空间展开,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战、合同战、总体战。这就要求参战部队必须具有多种作战的能力,成为一支合成化程度很高的部队。因此,进一步加强现代条件下的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训练,提高部队的合同作战能力(见合同战术),特别是提高高级指挥员和领率机关在现代条件下的战役指挥水平(见军队指挥),将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