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变质带汉语拼音:biɑnzhidɑi;英语:metamorphic zone),以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和岩石类型为特征反映出的变质强度带。在某些变质岩区,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在空间上常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根据成分相同的变质岩中某些特征变质矿物或矿物组合的开始出现或消失为标志,可划分出不同的变质带。英国地质学家G.巴罗1893年在对苏格兰高地变质岩系的研究中,首次根据变质泥质岩中出现的变质矿物组合的变化,从低温到高温划分出6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十字石带有时缺失)、蓝晶石带和夕线石带。各个带之间的界线是以这些标志矿物的第一次出现进行划分,并以这些标志矿物作为每个变质带的名称。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变质带系列称为递增变质带或前进变质带。各变质带之间的界线,即某一标志矿物首次出现的各个点的连线,称等变度,又称等变线或等变质级,它们具有等温线的意义。在同一变质带内所有的变质岩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相似,表现在由相同成分的原岩形成的变质岩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在不同的变质带内,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形成的变质岩类型及矿物组合也不相同,它反映了变质作用当时地热梯度的变异。

  一般把与上述类似的在中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带称为巴罗式变质带。实际工作证明,由于每个变质地区的地热梯度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差别,出现的变质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变质矿物组合、带的数目及各带的标志矿物也不尽相同。因此,变质带的划分还是研究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了解一个区域范围内,地质历史上热流与区域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变质级 变质作用的等级或程度。按温度的相对高低,将变质作用大致分为3个等级:低级、中级和高级。它们明显地反映在相同原岩所形成的不同变质矿物组合上。例如,泥质岩石在低级变质作用时形成由绢云母、绿泥石等组成的板岩和千枚岩,在中级变质作用时形成含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红柱石堇青石云母片岩,在高级变质作用时形成含石榴子石和夕线石片麻岩

  变质反应带 根据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划分的变质带。这个概念是德国岩石学家H.G.F.温克勒1965年提出来的。他考虑到用标志性矿物划分的等变线难以代表真实的变质温压条件,因此主张用不同岩石中由特定变质反应所产生的矿物组合代替原来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根据一些典型的变质反应变质作用分为4级: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并用它代替不同的变质相。这4个变质级的划分基本上是以温度为主,在每个级内又可根据特定的变质反应(主要是压力的变化)作进一步的划分。变质反应带的研究虽处于开始阶段,但由于它不受泥质岩石的限制,并能具体确定变质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因此有可能代替用标志矿物划分的变质带。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