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品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画品录》,中国南朝画论著作。又称《画品》《古今画品》南朝齐谢赫撰,全书一卷。分前后两部。前为叙论,指出绘画的作用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并提出衡量画家艺术高低的标准,即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以后遂成为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一部分以六法为标准,对自三国至当时的27位画家按其画艺的高低分六品进行品评。书中对画家的师承、擅长、画法、风格等均有涉及,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并开品评式画论著述之先河。与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的产物。该书在中国绘画史论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将顾恺之列为三品,后人有非议。

概述

  《画品》品评三国至齐梁画家二十七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为二十九人),共分六品,并以品第为次序。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五人;第二品列顾骏等三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九;第四品列,蘧道愍等五人;第五品列刘等四人;第六品为宗炳、丁光。

  在《画品》序言中,谢赫沿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画赞序》)之说,亦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六法之中以“气韵生动”最重要,是关于绘画艺术总体上的审美要求,强调绘画只有达到“形”与“神”、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具有传神的艺术魅力。其他五法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之诸方面。

特色

  《古画品录》中提到的“六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宋郭若虚推尊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此书最早开创画品体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梁、隋间姚最的《续画品》,唐彦琮《后画录》等画品类著述,都在不同程度受此书启发。首倡“六法论”,不但全面概括绘画批评的艺术标准,也确定了绘画创作的艺术规范,以此为标准品评画家创作,为古代绘画史保存了宝贵资料。其“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至今,各善一节”,“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评论大体是实事求是的,但对其中部分画家(如顾恺之、宗炳等)的评价不高,也引起后世姚最、李嗣真、张彦远等人的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