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哥寺(Angkor Wat),柬埔寨印度教毗湿奴神神庙。又称吴哥窟。建于12~13世纪。保存得最完好的吴哥古迹吴哥盛期文化的精华部分。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随吴哥都城废弃而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知名古迹。

  该寺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平面呈长方形,面积 1000米×850米。有两重石墙及东西南北4座门。正门朝西,门楼上峙三塔,门前有一尊化身为多手观音的毗湿奴像。有大路通向内围墙入口,路旁有藏书室和池塘。全寺俨如一座石城,吴哥寺的梵语意即为城市似的庙宇。

  吴哥寺的主殿建在三层台基上,台基顶部耸立着5座石塔。主塔在台基中央,另外4座分布在台基的四角。5座塔均饰莲花蓓蕾形浮雕,现柬埔寨国徽即为吴哥寺石塔组成的图案。3层台基周边均有石砌回廊,四边中央有石雕门楼,各层台基有阶梯相连。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上布满浮雕,共约90幅,刻工精致,最长的一幅达60米。内容主要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以动植物纹为主题。浮雕构思精巧,技法娴熟,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