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家样,由唐代周昉创造的“水月观音”形象和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美术新样式。

  佛教东汉传入中国,但由于本土儒道思想的强势,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潜伏的状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佛教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佛教的教义需要通过造像艺术向更加广大的社会群体进行传播,这就要求佛教样式需适应中国本土的审美需要。中国的艺术以线描为特征并受到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影响。佛造像样式经过南北朝戴安道父子、张僧繇曹仲达等人的改造,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中国化趋势。到了唐代,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流行一时,盛唐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佛教造像进一步世俗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加倾向于丰腴的艺术形象,以“丰肥”为尚的现实妇女形象进入画面,甚至妓女被画成普渡众生的菩萨。其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更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女性的柔美和亲和力取代了带着胡子的男性音菩萨形象,周昉的“水月观音”样式更是受到禅宗思想盛行的唐代士人的喜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美术的样式随着周家样的形成已经完全被本土化了。

艺术特色

  “周家样”的创立者是唐代的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人,出身贵族,官至宣州长史。他本身是贵胄子弟,出入于卿相缙绅之家,所以擅画贵族仕女人物。画法上“初效张萱,后则小异”,所画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秾丽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在具体的技法上,周昉创制了“琴丝描”,即是一种细劲有力、流利活泼的线条。这种线条加上淡墨晕染,特别适合表现手和肌肤的体积感,以及罗纱薄而透明的质感。在这样的艺术基础上,周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其所绘佛教人物样式被称为“周家样”。

  所谓水月观音,有多种样式,一般是表现观世音菩萨跏趺坐于水中山石之上,后有满月将菩萨团团围住,这种样式是将观音菩萨画于清幽澄净之境以示圣洁,美丽而端庄。它改变了观音菩萨由印度传入时留有两撇小胡子的男性形象,以端妍的女性形象来体现观音菩萨大悲济苦的救世精神。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称周昉在长安胜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即是这样的构图,可惜这幅画今已不存,如今我们可以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唐宋五代的纸画水月观音像中想见周家样的风貌。

发展与影响

  “周家样”将世俗女性的形象引入宗教绘画样式,大大推进了佛教美术世俗化的发展,其所创端妍的菩萨形象,拉近了广大社会群众与高深的佛教教义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周家样”的世俗化倾向并未超越佛教造像端庄高贵的样式要求,如今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石窟中多可见到菩萨、天女作少女形象,或娇媚艳丽,或庄重典雅,或温柔秀美,各具特色,在身着时尚装扮的同时却又不失不容亵渎的庄严之感。由此可见,“周家样”在佛教样式本土化方面探索的成功,它对宋元以后,佛教样式的定型、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