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哈萨克族文学(Kazak literature),中国哈萨克族民众创作的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发达,拥有大量的神话、长诗、寓言、传说、故事和歌谣。神话主要是创世神话,如《迦萨甘创世》、《神与灵魂》等。这些神话保存了原始宗教的遗迹,反映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其内容、风格均与南方诸少数民族的迥然不同。

长诗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内容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英雄长诗即英雄史诗,其形成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10世纪,最晚可截止到18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有《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英雄塔尔根》等,晚期的有《卡班拜》、《鲍甘拜》、《贾尼别克》、《夏班拜》、《英雄阿尔卡勒克》等。爱情长诗也称爱情叙事诗,其形成时期与英雄史诗的基本相同。脍炙人口的《情郎库尔佩什与芭艳美人》形成于10世纪前后。形成年代稍晚的有《吉别克姑娘》、《艾曼与巧勒潘》、《萨丽哈与萨曼》等。历史长诗以叙述部族系谱和历史为主要内容,也称为系谱长诗,如《阿布赉汗》等。这些长诗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演唱,已锤炼成流芳百世的艺术珍品。哈萨克族长诗中有一种是由主要人物固定、情节连贯的几部、几十部长诗串联而成的,称为“连环长诗”。这种诗的形式源于波斯、阿拉伯,但是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之中,并赋予了本族的特色,如《巴合提亚尔》(直译为: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枝桠)。它讲述一个听信谗言的国王本要处死巴合提亚尔,在连续40天里国王听了巴合提亚尔所讲的40个故事后,终于搞清事实真相收回了成命。《托特纳玛》(也称《鹦鹉讲述的故事》),也是由40部长诗组成。它讲述一只鹦鹉在40天内每天给女主人讲一个故事,规劝她在丈夫外出时不要变心。《四十位大臣》则由80首寓言诗组成,叙述这些大臣轮番给国王讲故事,以便拖延对受诬王子的行刑期限,诬陷王子的王妃则针锋相对地讲40个相反的故事,企图置王子于死地。

哈萨克族的诗歌讲究格律,一般每段由2行或者4行组成,每行多为7个或11个音节。押韵方式主要几种:“夏勒斯吾依卡斯”是隔行押韵,即一、三行押一韵,二、四行押另一韵;“喀拉玉令吾依卡斯”是一、二、四行押同一韵;“吉尔吾依卡斯”是一、二、三行押韵,第四行不限,而五、六、七行又要与一、二、三行押同一韵,以此推类。在同一部长诗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可以变换不同的韵律。

哈萨克族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富有生机和活力。根据传说的内容和题材,可分为氏族起源传说、社会习俗传说、乐曲传说、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天体传说等。例如《玛依达扎勒》、《铁勒洪额尔》和《阔斯喀胡》是3个冬布拉曲的传说;《黄头绵羊》的传说解释哈萨克民间视黄头绵羊为吉利动物的民俗心理;《赛里木湖的传说》描述赛里木湖的自然风光。故事大体分为动物故事、幻想故事、世俗故事、人物故事和笑话故事等。

书面文学

由于历史、社会和生产方式等原因,哈萨克族保留下来的书面古代文学作品并不多。11世纪的突厥语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中搜集有哈萨克族先民古典文学的片段。近代哈萨克文学的奠基人阿拜·库南巴耶夫(1845~1904)的作品对哈萨克族书面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涌现出了阿合特·乌娄木吉(1867~1940)、奴斯甫别克霍加·夏衣克斯拉木(1857~1937)、库岱克·玛拉尔拜(1888~1939)等一批能唱会写的诗人兼歌手。

20世纪30~40年代,活跃在哈萨克草原上的诗人唐加勒克·朱勒迪创作了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监狱》、《致看守者》、《这是什么时代》等诗篇。阿斯卡尔·塔塔乃的叙事诗《玛勒比卡传》从妇女的角度发出对社会压迫的控诉,而他的话剧《祝福》、《彩礼》和杜别克·恰里根拜的短篇小说《穷学生的遭遇》、《爱情悲剧》及话剧《喀斯克尔科》等则开哈萨克族小说、话剧之先河。

1949年后,在北京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成立了哈萨克文的出版机构,《曙光》等哈萨克文的文学杂志相继创刊,哈萨克族的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热合迈土拉的短篇小说集《兴旺者与衰亡者》、阿斯卡尔的话剧《解放了的奴隶们》、赫斯力汗·库孜巴尤夫的短篇小说《起点》和《农村纪事》、库尔班阿里·吾斯潘诺夫的诗《从小毡房走向世界》、乌玛尔哈孜的长诗《列车在山间呼啸》等都是50~60年代的代表作品。80年代,《木拉》等一批哈萨克文的文学期刊创刊,多部长篇小说和电影剧本相继问世,同时新人辈出,哈萨克族的书面文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