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请愿运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会请愿运动,中国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的政治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后,一味敷衍拖延,毫无立宪诚意。资产阶级立宪派认为,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召开能够限制和削弱君主专制权力的国会。为了统一舆论、造成声势、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杨度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人。

  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07~1909年为第一阶段,立宪派通过规模较大的上书请愿活动,迫使清政府宣布定9年为预备立宪年限以事敷衍。1909~1910年为第二阶段。立宪派反对清政府以9年为立宪期限,主张一年之内召开国会。为此,他们在各省发起征集签名活动,并先后4次派代表进京请愿。4次请愿活动中,以第三次即1910年9月资政院开议前后的请愿运动为其高潮,直隶、山西等省先后举行数千人集会游行,18个督抚、将军、都统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开设国会。面对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清政府震惊之余,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为5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1911年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第三次请愿后,立宪派内部出现分裂,从而使得请愿运动的势头减弱,加之清政府态度强硬,第四次请愿活动旋即流产。

  国会请愿运动的主要锋芒是指向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立宪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伪和朝政的腐败,客观上有助于人民的革命觉醒。由于争了几年的结果只是缩短预备年限的空文搪塞和“皇族内阁”的成立,大多数立宪派从绝望而倾向革命,同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从而使少数满族贵族彻底孤立,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