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静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亳州:天静宫
安徽亳州:天静宫—老君殿

  天静宫,又名老君殿太清宫,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涡河北岸的老子出生地郑店村。《大明一统志》、《钦定四库全书》、《中都志》等书均记载说天静宫为老子所生之地。《亳州志》也有记载。1985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殿始建于东汉,唐宋时鼎盛,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环境清幽。风光秀丽。元朝更名为天静宫,殿宇蔚为壮观,老君殿、三清殿居中,东有天齐庙、问礼堂,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前有圣母殿、流星园,另有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等建筑百余间。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天静宫前有九龙井,东有柏林,中有老子生母冢。再东一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天静宫东北10余公里处有天心宫,俗称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明清时期,天静宫尚称殿宇宏深,规模整丽。清末战乱频仍,天静宫屡经兵燹毁坏.加上洪水肆虐,殿宇日趋颓废,后人留下"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

  1991年、199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老君殿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8层。第1层为表土层。第2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3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第4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5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且土层较厚。第6、7、8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亳瓷片、宋代钱币、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出土有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

  老君殿遗址还发掘出土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钉纹、几何形纹、绳纹砖、板瓦、莲花瓦当以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汉至六朝时期老君殿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

  宋代老君殿建筑遗址,殿基呈亚字形,坐北朝南,属高台建筑。台基外包砖基,内填黄土,整组建筑布局严谨,修建工整,保存较好。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处唐代建筑基址,其下层南北两侧各有一段汉代墙基。

  在流星园旧址,共发现9眼古井,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其他8眼井,曾经汉代、宋代重新修筑。

  为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教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建设道教圣地,在海外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的巨额捐赠,开始对天静宫的老君殿、灵宫殿、三清殿、流星园、圣母殿、藏经楼、两庑、道士舍、山门、钟楼、鼓楼、迎仙桥等建筑,进行逐一修复,再现昔日风采。现老君殿,坐北朝南,9开间,面阔47米,进深28米,殿高23.75米,因老子为孔子之师,略高于孔庙,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全国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着3尊巨型青铜塑像,老子居中,两侧分别为无上真人(尹喜)和东华帝君。老子像高5.5米,重6吨,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殿内还藏有赵孟俯书迹《道德经》石刻。整座天静宫建筑,按宋代规制修复,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道家文化旅游中心和海内外道教徒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