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婺剧汉语拼音:wuju;英语:Wu opera),中国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建德淳安等县市,以及江西东北部。明代末叶,这一带就已盛行高腔昆腔。清乾隆前后又相继流入乱弹徽戏以及滩簧时调。这些剧种和声腔长期在这一带同班演出,相互影响,在表演艺术上渐趋接近,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才改称为婺剧。

  婺剧中的高腔源出弋阳腔,以鼓为节,有帮腔,但在发展中已加入笛子(艺人叫“横风”)伴奏,可能是明代四平腔义乌腔的遗响。婺剧中的昆腔又称“草昆”,唱功不如苏州昆腔严谨文雅,表演粗犷。剧目以武戏为主,文戏多演折子戏。婺剧中的乱弹源于安徽,曲调以“三五七”、“二凡”、“芦花调”为主。“三五七”因上句以三字五字,下句以七字组成故名,属早期吹腔。“二凡”据说源于西秦腔,唱时以枣木梆击节。在一出戏中往往抒情时唱“三五七”,激昂处则唱“二凡”。两者均用笛或小唢呐和板胡伴奏。“芦花调”属吹腔,与“三五七”的不同处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板式变化体制。婺剧中的徽戏至今基本上保存了徽戏的原貌。它的曲调主要有二黄、西皮、芦花(吹腔)和拨子。乐器以笛和唢呐为主,所以乐队的主要演奏者称为正吹。婺剧的滩簧与苏滩有渊源关系。滩簧初为说唱形式,后来吸收地方音乐,不断丰富,搬上舞台。婺剧的时调是各个时期时行小戏的统称。婺剧班社按其所唱声腔的类别,有三合班、两合半班、乱弹班和徽班等组织形式。婺剧不仅保留了四平腔、义乌腔等许多古老声腔的遗音,而且较多地保存了徽戏的传统剧目和腔调。它的表演格调粗犷,动作强烈,但在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却又相当工细,善于运用特技和夸张的艺术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于京、昆等剧种而别具一格。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