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宣纸

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书画创作所用的特制纸张。因产于宣州府(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而得名。宣纸是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艺术用纸。

宣纸起于唐,历代相沿。初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后更扩大到十数种。其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经久不坏。善展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使画面生趣盎然。被赞为纸中之王,纸寿千年。

宣纸品种计60多种,根据配料可分3类:特净类、棉料类和净皮类。又按尺码不同,分4尺、5尺、6尺,另有8尺、丈匹、丈二、丈六的特大幅。又有单宣、单夹宣、双夹宣、3层夹宣等。以上又称生宣。生宣有净皮、夹贡、玉版、单宣、棉连和十刀头等名称,着墨即渗化,宜作写意画。生宣经过上矾等工艺制成熟宣,着墨后不渗化,宜绘制工笔画,有虎皮、槟榔、珊瑚、煮锤等种类。与徽墨湖笔端砚称为狭义的文房四宝

1915年,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2009年9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7月27日,宣纸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宣纸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造纸的杰出代表。其技艺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千多年来依靠师徒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未有间断。其产地一直集中在安徽泾县,并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现有100多个作坊,主要分布在县内小岭、乌溪、苏红、古坝、晏公、丁桥等地,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宣纸生产工艺严格选用泾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青檀树韧皮和沙田稻草,经过原料加工、抄纸、晒纸、剪纸等100余道传统手工工序,周期长达2年有余方能完成。宣纸具有百折不损、墨润万变、不腐不蛀等特点,宋代以后的大部分书画作品和古籍善本均依靠其而时代相传,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载体,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9月30日,宣纸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一是原料独到。只有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檀皮、稻草可用,水质要求高,地域特色明显,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二是工艺传统。原材料需经多次反复加工,经日晒雨淋自然漂白,历时约三年。

三是纸寿千年。因原材料独到,加工制作过程不损伤纤维,宣纸有“千年寿纸”之誉,长期保存不腐不蛀,是书画创作、典籍印刷的载体。

四是墨润万变。宣纸因其独到原料及加工制作方法,自诞生以来即为书画艺术服务,经艺术家妙笔,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可以“墨分五色”,可以体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妙味”(郭沫若语)。

感官指标

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应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应整齐洁净,纸面不许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影响使用的瑕疵。同批产品色调应一致,亮度(白度)差不得大于3%(绝对值)。

宣纸

种类及用途

1、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和特种净皮(简称特净)三大类。棉料适宜书法;净皮宜书宜画,适宜花鸟、人物及小写意;特种净皮适宜泼墨山水、大写意。

2、按规格可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二丈等。

3、按帘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4、按厚薄可分棉连、单宣、重单、夹连、二层、三层等。

5、按加工与功能可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指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宣纸原纸;熟宣指经过染色、洒金、洒银、印花、涂蜡、砑光、施矾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宣纸,又称加工宣。

宣纸

产地环境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

历史人文

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根据史籍记载,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各郡向朝廷进贡时,“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有“宣州贡纸、笔”等记载,可见当时宣州所产纸笔已甲于全国。“宣纸”作为单独名词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中《论画体工用榻写》章节写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历史文献。

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现存较早的宣纸纸本就是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代张即之抄经册《华严经》。北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宋末元初,曹大三迁至泾县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成为有确名可考的宣纸第一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序言载“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数百年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成为宣纸传承中的佼佼者。

明代宣纸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较好,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其时县西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不少新老棚户另辟蹊经、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据《泾县志》记载,其时泾县的漕溪慈坑、感坑,乌溪的关猫山、古坝的上郎坑、中郎坑和南容的濂坑等地都曾建棚捞纸。其中,自然资源和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就是县东乌溪一带。据泾县志《清代和民国时期泾县私营宣纸厂家一览表》记载,当时在乌溪关猫山生产的纸厂牌号为“曹信通”,即怀远宣纸厂,建厂于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槽数达到10帘槽,是当时比较大的宣纸作坊。该作坊直到1940年才因战乱等原因停产。

新中国建立后,宣纸业百废待兴。1951年,泾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为私有股份制性质,总部设在泾县县城,分设四个厂生产宣纸,乌溪(关猫山)是第一生产厂。在选用商标时,由宣纸工人提议启用一枚“红星”为商标,以此代表宣纸新生、宣纸业从此兴旺等寓意。

宣纸

宣纸起源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

《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以上记载说明,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据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1985年前后,造纸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游春图》托纸原料为檀皮,可能是中唐时期的物品。《五牛图》的命纸原料是100%檀皮,当为中唐时期的用纸;背纸为20%的檀皮、80%为稻草,新托纸为50%的檀皮、50%的稻草;新托纸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与背纸相似,可能是唐朝纸,也可能是唐朝以后的纸。

据王世襄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每页长11㎝,宽18.8㎝。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宣纸在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且宣纸使用有一定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不得使用宣纸。

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追捧。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曹大三与宣纸世家

宋末元初,曹大三为避战乱谋生、由虬川迁至泾县小岭以制造宣纸为生。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宣纸世家”。

曹氏定居小岭后,不断改进宣纸生产技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九岭十三坑,坑坑有纸槽。

泾县连四(泾县纸)

明代已直接将泾县的宣纸称为“泾县纸”,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曾说“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方以智《物理小识》指出“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宣德陈清款……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泾县宣纸质量最佳,十分有名。

宣德宣纸

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记载:“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纸,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称:“宣德纸有贡笺、有棉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簾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邹炳泰在《午风堂丛谈》中称“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薛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宣纸被以皇帝年号称为“宣德纸”,与“宣德炉”“宣德窑”并称,说明明代宣纸制造无论是棉料(生宣),还是贡笺(加工宣)都达到很高水平,远超前代,也远超全国各地其它纸张。宣纸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露皇诞生

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丈六宣”的记载。清乾隆十八年《泾县志》记载“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明潞藩制式”。说明明代宣德年间宣纸制造达到很高水平,开发出丈六大纸。清康熙内府采买沿用明朝制式,世称“露皇”纸。

宣纸在清代发展很快,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九岭十三坑,坑坑建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宣纸印刷

宣纸用于印刷古来就有,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无力刻印,到乾隆32年(1767年),歙县人鲍延傅购买宣纸资助,方使《聊斋志异》得以流传。《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56年(1791年),和珅奏报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高鹗续写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本完整之作,即为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只要用宣纸印制的书,其破损程度比其它纸张印制的要低的多。

清代及民国年间,宣纸在出厂销售前,每刀宣纸中均夹有彩色商标。各厂商标大小基本一致,分两种印刷,一种是纯文字印上商标名;另一种的商标上方印有图形和文字,下方印有企业简介,外表华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宣纸研究

宣纸的初期研究从调查开始,先后有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于19世纪后期到中国,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其中说到宣纸制作。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位日本人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也记载了宣纸制作工艺。20世纪初,日本的内山弥左卫门于光绪32年(1906年)形成《宣纸的制造》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九编第98号上。1936年、1937年,先后有魏兆淇的《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张永惠的《安徽宣纸工业之综述》对宣纸的产地、工艺、销售均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泾县籍的国学大师胡朴安(1878~1947),在其著作《纸说》中专辟《宣纸》章节,并首次提到“纸之制造,首在于料。”被学术界认为首开宣纸研究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宣纸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见仁见智的论著层出不穷,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国际交流

随着宣纸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清末民初,随着宣纸在国际展会上获奖,如:1908年,宣纸在上海商品陈列比赛大会上荣获第一名;1910年,“白鹿”牌宣纸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荣获“最优等文凭奖”;1910年,泾县“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宣纸逐步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鲁迅先生曾向苏联木刻家推荐过宣纸;泾县也曾为美国版画家劳松柏制作过宣纸版画。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在泾县进购数百吨宣纸,为宣纸的国际交流书写了重要篇章。

宣纸标准

随着宣纸生产规模化发展,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于1981年开始拟定《企业标准》。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泾县宣纸厂、小岭宣纸厂、泾县宣纸二厂等企业,讨论制订宣纸标准,并于1988年正式颁布宣纸专业标准,标准号为ZBY32013-88。1999年,根据国家调整,将原《宣纸》的标准改为QB/T3515-1999标准号。2002年,根据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的要求,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修改原标准,加入工艺、地域范围等内容,升格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改标准号为GB18739-2002。2008年,国家加强对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管理,将非医药、食品类的标准降格,将《宣纸》强制性国家标准改为GB/T18739-2008。同时,根据泾县书画纸产业蓬勃发展,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起草单位编制起草《书画纸》国家标准,2008年12月发布,标准号为GB/T22828-2008。

技术改造

宣纸技艺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宣纸工匠们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中,如明代引进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五十年代常压蒸煮,六十年代使用打浆机,九十年代钢板焙,本世纪有蒸汽盘贴、机械手划单槽等。在确保宣纸品质的前提下,制造技艺不断提升,宣纸品质不断提高。

机械宣纸

从1985年开始,泾县宣纸二厂为提高宣纸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引进圆网造纸机,替代宣纸制造成纸中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此纸进一步增强了紧度,却影响宣纸的润墨性,帘纹时有时无。由于后期技改投资过大,企业负担过重而倒闭,此技术没进行进一步完善而搁置。

宣纸邮票与邮票宣纸

2009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和北京邮票厂历时三年,成功开发出邮票宣纸,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人类历史上首枚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行书》成功推出,“国宝宣纸”和“国家名片”完美结合。2011年,第二套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草书》成功发行。2014年,第三套宣纸邮票《宋词》发行。

宣纸保密

宣纸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加上宣纸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芜湖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先河。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考察造纸业,光绪九年(1883年),他化装成“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到泾县暗访宣纸生产,写作《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1934年,在东京出版的《支那制纸业》一书中公开发表。光绪32年(1906年)日本人内山弥左卫门经多次暗访宣纸生产后写成《中国造纸法》,共四章,其中第三章即为宣纸。改革开放以后,日本人多次暗访,试图获得宣纸制造秘诀。为加强对中华瑰宝的保护,国家保密部门将宣纸制作技艺列为工业技术“绝密级”而加以保护。目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仍是重点保密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千余年来,宣纸技艺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传承;再加上泾县因宣纸的传承,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述、行为习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成为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人类非遗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规则,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个国家每两年只申报一个项目,改成项目数量不限。当年,泾县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申报单位,积极组织申报工作。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召开的政府间常务会议上公布了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之乡

宣纸技艺一直在泾县传承与发展,随着宣纸的美誉度提高,各地均有借用“宣纸”一名的做法。1981年,国家为区别各地将手工纸统称为宣纸的做法,特由轻工业部发文予以更正。1996年,中国农学会首次授牌认定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宣纸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制作技艺,始于中国唐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的问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传统书画艺术得以创新和发展,稀世古籍善本得以传世再现,珍贵文档资料得以复原保存和流传。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曾为宣纸亲笔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上世纪初,由于战乱,宣纸生产一度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得以回复。一直以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以及中国宣纸集团十分重视保护和挖掘宣纸古法技艺,积极传承宣纸文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扶持和培养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确保宣纸制作技艺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加强宣纸文化园建设,让更多的人通过参观、体验感受古老宣纸的制作技艺,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更加广泛的传播宣纸文化。

宣纸工序

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长期以来宣纸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

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 ) 抄制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 100 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一、皮料制作工序:

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

二、草料制作工序:

选草、切草、捣草 ( 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

三、配料:

将草纤维料与檀皮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棉料配比是 40% 皮料 +60% 草料,净皮为 60% 皮料 +40% 草料,特种净皮是皮料 +20% 草料,纯皮为 100% 皮料。再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

四、制纸:

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 ( 加猕猴桃藤汁 ) ,再经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包装为成品。宣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整齐洁净。

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

宣纸与书画纸外观上较相似,加之众多书画纸生产经营者以书画纸假冒宣纸进行宣传和销售,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宣纸与书画纸。现简要介绍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

(一)原料方面:

【宣纸】以安徽省泾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是两种纤维的混合。因地域性原因原料短缺,目前全国宣纸产量约800吨左右,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星牌”宣纸年产量约600多吨。

【书画纸】绝大部分是单一原料。原料品种较多,主要有龙须草、毛竹、桑树皮、构树皮、楮树皮、桠树皮等。龙须草书画纸:主要产自安徽省泾县、广西都安县和四川洪雅县。毛竹书画纸:主要有四川夹江纸、福建连史纸和江西毛边纸。桑树皮书画纸:主要产自浙江温州和河北省迁安县。云南腾冲书画纸主要用构树皮,浙江龙游书画纸主要用山桠皮及龙须草、稻草。手工书画纸产量约2万吨。目前,四川、安徽等地新上了一批机器书画纸,产量较大。

(二)制作工艺方面:

【宣纸】对水质等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工艺要求严格,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需反复浸泡、清洗、蒸煮、摊晒,以日晒雨淋方式进行自然漂白,然后分别制作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根据品种要求按不同比例混合配浆,经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成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需经100多道传统手工工序,历时3年左右。

【书画纸】对水质、工艺等要求不高,大多采购商品化纸浆,再经简单化浆后即可抄制生产,生产周期只有几天。

(三)使用效果方面:

【宣纸】润墨性好,用水墨创作时,墨迹扩散的周边匀称,着墨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强,墨色浓淡分明,浓墨鲜而不亮,淡墨淡而不灰,能存墨、托墨,层次清晰,立体感丰富,有“墨分五色”之说,被誉为“墨韵万变”。因纸张纤维强度好,浓墨重彩时纸张不透不破。

【书画纸】着墨后晕散不均匀,水墨难控制,润墨性差。因纤维强度较差,用笔重时纸张易透易破。

(四)外观方面:

【宣纸】拿起纸张,对着光亮透视,宣纸纸面上密布丝状云朵,俗称“皮花”,这是檀皮纤维的特有体现。细看还能发现稻草纤维的筋丝,纸张白度柔和。

【书画纸】大多平板一块,无“皮花”,纸张过于洁白。近年来泾县部分书画纸也掺有少量檀皮,有云朵现象,但没有草纤维的筋丝。

(五)保存与耐久性方面:

【宣纸】因其原料与自然漂白加工原材料的制作方法,宣纸保存性和耐久性好。据实验室检验,宣纸在各种纸张中耐久性好,寿命可达1050年以上。安徽省博物馆完好存放的北宋张即之抄经册和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唐伯虎《墨梅图》均为宣纸纸本。因此,宣纸有“千年寿纸”之美誉。

宣纸的保存条件要求不太高。但不能强光照射,尤其不能日光暴晒。保存地点也不能太潮湿。宣纸的陈纸效果更好。因宣纸制成后与空气进一步氧化,润墨性会越来越好。长江以南三年以上、长江以北五年以上的宣纸使用较好。年份越长效果越好。但在北方冬季使用效果较差,宜加湿以保持纸张的适度水分。

宣纸的耐折性也较好。

【书画纸】保存性较差,耐折性较差。尤其是部分书画纸为增强润墨性,掺进碳酸钙(石粉),几年后就会发生自然风化。书画纸折叠、把玩几次后就易折断。


地理标志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2年8月6日)

2002年第75号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我局通过了对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现批准自即日起对宣纸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宣纸原产地域范围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荐泾县列为宣纸原产地域的函》(宣政秘〔2002〕6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现辖行政区域。

地域保护范围

宣纸保护范围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荐泾县列为宣纸原产地域的函》(宣政秘〔2002〕6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分类

宣纸按原料的配比分为三类:特种净皮类、净皮类、棉料类,也可根据合同要求或生产方特殊要求进行配比。

宣纸质量等级分为正牌和副牌(优等品和合格品)。

要求

原料要求

青檀皮

在泾县及周边地区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带生长的青檀树,组织均匀、纤维匀整、三年左右嫩枝的韧皮组织。

沙田稻草

取自泾县及周边地区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长的纤维长、韧性强、不易腐烂的金黄色稻草。

取自泾县境内的山泉水。

工艺要求

选料

青檀皮料加工程序

伐条、蒸煮、浸泡、剥皮、日光晒干、皮坯

燎草加工程序

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草坯

蒸煮、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燎草

制浆

青植皮料

皮坯—浸泡一蒸煮一洗涤一压榨—选检一漂白一洗涤一压榨一选检一打料一洗涤—漂白檀皮纤维料

草料

燎草—鞭草—打料—洗涤漂白—漂白草纤维料

配料

草料粉碎—配合筛选—打匀洗涤全料

青檀皮料

制纸

全料配水—配胶—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成品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标签、包装

应符合GB/T10342规定,标注地理标志产品标志、产品名称、原料(或原料与配料)、规格尺寸、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执行产品标准号;或按订货合同的规定进行;还应有“怕湿”等警示标志。

运输

运输时应使用有篷而洁净的运输工具,运输过程中不得曝晒、雨淋、受潮,不得剧烈碰撞。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中;严禁露天堆放、日晒、雨淋或靠近热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