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富士山风光

  富士山汉语拼音:Fushi Shan;日语:富士山·ふじさん;英语:Fuji-san),日本第一高峰,活火山。日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曾有不尽山芙蓉峰八叶岳等别称。“富士”一词源出阿伊努语,意为“永生”(另有语意“神山”一说)。位于本州岛中南部,地处静冈县山梨县两县边缘。东北距东京约80千米,南距太平洋岸26千米。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山峰海拔3775.63米。山顶终年积雪,景色秀美壮丽,日本奉为“圣山”。1994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于2013年6月22日正式获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使富士山成为日本的第17个世界遗产(第13个世界文化遗产)。

  富士山在管理上属于本州地区的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范围内。富士山不但名列日本百名山,同时也是日本三名山之一,其名称由来源自于竹取物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在富士山山麓周围,分布着5个淡水湖,统称富士五湖,是日本著名的观光度假名胜地。富士山有4个主要的登山口,分别为富士宫口、须走口、御殿场口、富士吉田(河口湖)口等,其中前三个登山入口都在静冈县内。

地质地貌

  富士山山顶坡度32°~34°,山麓坡度2°~3°,山底直径约38千米,山麓周长153千米,山麓界限内面积约900平方千米。山顶火口湖直径约800米,深约220米。环绕锯齿状火山口边缘的有“富士八峰”,即剑峰(最高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山麓北侧有熔岩流造成的火山堰塞湖,统称“富士五湖”,自东往西依次为山中湖、川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其中川口湖海拔831米,因其平静的湖面上能映出富士山的倒影而闻名。富士山地处富士火山带中部,距今约1万年前由熔岩喷发形成,喷出物最大厚度约1,500米,将小御岳和古富士两个古火山体湮没。

  历次喷出物相继堆积,呈层状构造,为典型的成层火山。基岩为中新世火山岩,顶部为全新世火山岩。自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18次,其中800、864、1707年为三次大喷发。现在山顶的成就峰、伊豆峰和山腹宝永火口等处仍有喷气和地热现象。富士山有寄生火山70多座,数量居全国第一。年平均气温为-6.6℃,空气中含氧量和大气压仅为平地的2/3,水温至83℃时即沸腾。

  至今为止,富士山在山体形成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小御岳
  2. 古富士
  3. 新富士

  其中,小御岳年代最为久远,是在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世形成的火山。

  古富士是从8万年前左右开始直到1万5千年前左右持续喷发的火山灰等物质沉降后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标高3000米。据估计,当时的山顶位于现在的宝永火山口北侧1-2公里处。

火山喷发史

  距今大约1万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顶西侧开始喷发出大量玄武岩质熔岩。这些熔岩形成了现在的富士山主体的新富士。此后,古富士与新富士的山顶东西并列。约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顶部分由于风化作用,引起了大规模的山崩,最终只剩下新富士的山顶。

  据估计,距今1万1千年前到8千年前的3000年间,新富士山顶仍在不断喷发出熔岩。此后,山顶部没有新的喷发,但是长尾山和宝永山等侧火山仍有断断续续的喷发活动。

  史上关于喷发的文字记载有:公元800年-802年(日本延历19-21年)的“延历喷发”,以及864年(日本贞观6年)的贞观喷发。富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日本宝永4年),这次由宝永山发出的浓烟到达了大气中的平流层,在当时的江户(现称东京)落下的火山灰都积有4厘米厚。此后仍不断观测到火山性的地震和喷烟,地质学家一般都将富士山归类为活火山之列,但估计其爆发风险很低。

  根据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于2004年4月进行的钻探调查,在上述的3座山体下仍存在更为古老的山体。这第4座山体被命名为先小御岳。

宝永山

  宝永山(ほうえいざん,Houeizan)是富士山周围最显眼的寄生火山,其形成于日本历宝永四年。位于富士山东南斜面,标高2693米。在宝永山的西侧,有一巨大的火山口。

地下水

  在富士山域降下的雨雪,在地表下形成了地下水脉而涌出,主要有四个景点:忍野八海、白线瀑布、柿田川、涌玉池

富士八峰

  在富士山顶直径约800米的火山口周边,共有8座山峰:

名称(别称) 海拔
剑峰 3776米(日本最高峰)
白山岳(释迦岳) 3756米
伊豆岳(阿弥陀岳) 3740米
朝日岳(大日岳) 3730米
势至岳(成就岳) 3730米
三岛岳(文殊岳) 3730米
久须志岳(药师岳) 3720米
驹岳(浅间岳) 3710米

植被

  自然带呈垂直分布,海拔5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林带,500~2,000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000~2,6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再往上则为高山矮曲林带,山顶终年白雪皑皑。自然带呈垂直分布,海拔5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林带,500~2,000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000~2,6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再往上则为高山矮曲林带,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早在平安时代即为登山“圣地”,顶峰建有久须志、浅间等神社。现为日本“特别名胜地”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1936~1955)的核心景区,也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

文化

文学

  如前所述,富士山作为和歌的题材被广泛使用。此外,也有一种说法:在《竹取物语》中,许多武士将长生不死的灵药在最接近天的富士山上燃烧,因此,这座山名为“富士山”、“不死山”或“不尽山”。(日语中,“不死”和“不尽”的发音都与“富士”接近)

  近代作家太宰治在1939年(昭和14年)创作的小说《富岳百景》中,有一段“月见草与富士山最为相配”的文字广为流传,现在的山梨县富士河口湖町的御坂山腰处立有刻着这段文字的石碑。

  直木文学奖获奖者新田次郎根据本人在富士山顶气象观测所的工作经验,写成了关于富士山的许多作品。他的获奖作品《强力传》便是描写富士山的挑山工的生活的小说。此外,新田次郎还写有《死在富士》、《发怒的富士》,《芙蓉的人》,《富士山顶》等作品。

艺术

  江户时代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题材创作了46幅的连续版画《富岳三十六景》(约1831年)。当初画家计划按照题名只画36幅,但后来因广受欢迎,又加画了10幅。其中,描绘了富士山雄美壮观的作品《凯风快晴》和《山下白雨》等都广为人知,这两幅画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赤富士”与“黑富士”。(《富岳三十六景》之中,还有一幅描绘海浪的《神奈川冲浪里》的杰作非常有名)

宗教信仰

  富士山顶设有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用于祭祀富士山的神灵。因此,在富士山八合目以上除去登山道和气象观测所之外的385万平方米土地,都属于该神社所有。但是,由于无法确定静冈县和山梨县的边界,因此没有取得土地所有权登记。

  浅间大社内供奉的神灵为记纪神话中出现的女神“木花开耶姬命”(日语:コノハナサクヤヒメ),但是目前仍不清楚从何时起这位女神成为了护佑富士山的神灵。

  在古代的常陆国风土记中记载有关富士山神和筑波山神的传说。据说,天神拜访富士山神的住处,请求留宿,但是被主人以正在斋戒为由拒之门外。后来天神拜访筑波山神,也请求留宿,结果受到了欢迎。因此,此后筑波山上人流不断,而富士山却遭到了终年积雪的惩罚。

  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更级日记》中,记载了当时一些人认为富士山神可以决定朝廷次年的人事更替的观念。

富士山宗教

  江户时代,攀登富士山也在平民百姓中流行起来。平民们由于对富士山强烈的信仰,特地在江户各地堆起了许多富士冢。所谓“富士冢”,就是在能够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用土堆起的人工小山丘,在山丘顶部也建有浅间神社供人参拜。因此,不能去富士山的人也能够在当地体验一下攀登富士山的感觉。这样的富士冢很多被命名为“浅间山”或者“朝熊山”。另外从港湾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也有建立浅间神社的石碑的风俗。

  在高涨的富士山信仰的背景下,江户时代诞生了许多以富士山信仰为基础的神道教佛教混合的新宗教。这些宗教在江户进行施教,建立组织,许多都达到对幕府构成威胁的规模,因此遭到了幕府的镇压。这些宗教在明治维新中得以保存,与现在的实行教、丸山教和扶桑教等都有着渊源。即使在现代,也有许多以富士山信仰为基础的组织,例如奥姆真理教和法华三法行等都在富士山的山麓设立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