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对虾汉语拼音:Dui xia;英语:Penaeus),十足目对虾总科对虾科对虾属动物的通称。

形态特征

  体侧扁,腹部发达。头胸甲有胃上刺、触角刺和肝刺;有明显的触角脊、额角后脊和侧脊,有些种还有肝脊,额角后脊上有中央沟。额角侧沟向后延至后缘附近,额角长,呈剑形,上缘 8~11齿,下缘1~5齿。雄性第3颗足末端2节变形,末端第 2 节有丛毛。第1~3对步足有螯,第4、5步足爪状。腹部发达,雄性第 1对内肢变形为交接器,呈倒钟形 。雌性交接器大多数种呈圆盘状,中央有纵裂口,前端有小圆室;个别呈袋状,前端横裂;有些端有小圆室;个别呈袋状,前端横裂;有些种雌交接器为开放型,无纳精囊,仅胸部用甲上有突出板和凹陷。  

分布与分类

  全世界共有29种,美洲大西洋岸有7种,太平洋岸6种,印度-西太平洋共14种,太平洋及地中海1种,西非1种。中国有10种,栖于热带亚热带浅海。

  对虾个体大,通称大虾。雌性成长个体体长般16~22厘米,重约50~80克,最大的可达30厘米,重250克;雄性较小,体长13~18厘米,重30~50克。中国北方常成对出售,故名。

  根据生态习性,对虾可分定居型(如日本对虾、宽沟对虾欧洲对虾等)和洄游型(如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前一类栖于沿岸浅海,白昼常潜入沙底内,不作大范围的移动;后一类栖于河口沿岸混浊海域,常作大范围的移动和洄游。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 、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

生活习性

  对虾属中最特殊的一种是中国对虾,它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有长距离洄游习性,在低于10℃和高于30℃的温度条件下,尚能生存。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岸的低盐度海区。在黄、渤海 5 月前后繁殖产卵,受精卵孵化成为无节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有3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米,和游浮生活,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

  仔是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它们能进入河口内生活,到体长 30 毫米以后返回浅海, 幼虾生长迅速,到10月底即可长成交配,雄性将精英塞入雌性交接器内,经过冬季约5个多月,到第 2 年5月繁殖产卵时受精发育。对虾是暖水性种,不能适应过低水温,经过长距离越冬洄游到黄海南部较深水域越冬,秋末集结涸游前大量成群,形成有利的捕捞条件和渔汛期

养殖产量

  世界对虾产量 30~40万吨,在海洋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美虾生产发展很快,主要养殖种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褐对虾、凡纳对虾、细角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白对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