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学分类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山茱萸科汉语拼音:shɑnzhuyu ke;英语:Cornaceac; dogwood family),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科。落叶或常绿乔木、灌木,极稀草本。单叶对生或互生,少数近于轮生,叶脉羽状,稀掌状,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有托叶,分裂或不裂。花两性或单性异株,常组成圆锥花序、伞形花序或聚伞花序,个别属为头状花序,具苞片或总苞片;花萼管状,与子房合生,先端具3~5裂片;花瓣3~5,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互生,子房下位,1~4室,每室具1下垂倒生胚珠。果实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本科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8~11,19。花粉为单型花粉,花粉粒为长球形至近球形,极轴21~79微米,具3(拟)孔沟,外壁外层具细网状或刺状雕纹。有16属约130种。具两极性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半球的温带热带高山地区,北半球寒带也有个别属分布。中国产9属6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40余种,除新疆宁夏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因西南地区的地形和地貌复杂,且受第四纪冰川影响不大,故此科植物在云南四川两省分布的属、种均较丰富,种下的分类群也较多。

  山茱萸科植物除草茱萸属为草本,在中国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区的针叶林下外,其余各属多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或亚高山针叶林下,常生于海拔3,300米以下土壤湿润肥沃、pH5~6的山地黄壤、黄棕壤、灰棕壤中。

  山茱萸科为古老的一科植物,它的化石最早发现于白垩纪赛诺曼期,或认为发现于晚白垩世第三纪古新世(穆戈扎雷)。中国最早发现此科的山茱萸属(广义的Cornus)植物化石是在第三纪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早期,采于山东临朐(山旺组)。

  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属(含2种)为传统的中药材“萸肉”的原植物,青荚叶属民间常作药用;梾木属个别种的果实为油料植物,可供食用及药用,木材供建筑工艺及农具用;四照花属的果实可食用或供酿造;桃叶珊瑚属及其他各属均可作观赏植物及行道树。青荚叶属的花序生于叶面中脉上,故又称“叶上花”。

  A.恩格勒将此科置于伞形花目(Umbelliflorae),介于八角枫科嘉丽亚科之间。J.哈钦森则置于五加目(Analiales)中,位于八角枫科及蓝果树科之前。A.克朗奎斯特则认为应置于山茱萸目(Cornales)中,介于蓝果树科及嘉丽亚科之间。A.L.塔赫塔江也将本科置于山茱萸目中,但位于八角枫科及桃叶珊瑚科(Aucubaceae)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