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宝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
巍宝山:南诏彝王大殿
生成缩略图出错:不正确的缩略图参数
巍宝山:主君阁
巍宝山:玉皇阁
巍宝山:文昌宫
巍宝山:太子殿
巍宝山:青霞宫

  巍宝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道教名山、南诏发祥地、中华彝胞祭祖圣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完美。

  巍宝山距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城南3公里,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景区海拔2200米,最高海拔2509米,山中古建筑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宝山随唐朝而兴,因道教而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汉代有孟优道士(孟获之兄),东汉时有陈明远道士在巍宝山传教,初,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士移居巍宝山。最盛时有道士百人之多,先后建盖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主君阁、文昌宫、青霞宫、玉皇阁、三皇殿、斗姥阁、长春洞等25座道观。所有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曲径通幽,藏而不露。长春洞道观外形为八卦形布局,建筑雕刻艺术精湛,道观内近百幅壁画堪称瑰宝。文昌宫内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逼真地再现了彝族踏歌的欢乐场面,是一件珍贵文物,摹本曾参与巴黎展出,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内,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

  巍宝山自然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5.2%,是天然的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有珍稀植物300多种,其中有生长1000多年的高山栲。有明代的古柏群,有高达45米的华山松“树王”,有生长300多年,高17.5米的古山茶,有云南省内巍山独有的珍稀名树云头柏,还有兰花、玉兰、山茶、等各种名贵花木。有沙参、天麻、半夏等近百种药材以及鸡枞、松茸等20多种菌类。山中野生动物有狐狸、九节狸、飞鼠、绿鸠等稀禽珍兽。

  巍宝山以古、幽闻名,素有“巍宝天下幽”的誉称。“巍宝仙踪”是巍山十六景之首,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景。有一副赞誉巍宝山风光的对联,上联是: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下联是: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确乃道教名山。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是传统的巍宝山朝山会,届时四方游人云集,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概述

  巍宝山距巍山古城东南面十公里处,最高海拔2509米,景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主景区6平方公里。巍宝山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发祥地为一体,是巍山县重点文物集中之地和主要旅游景区。1987年12月,山中道教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

  巍宝山因道教而名,道教因巍宝山而盛。道教文化在巍宝山景区发展中起着核心和灵魂作用。巍宝山道教有如下特点一是巍宝山道教历史悠久,道观众多。据史籍记载,在汉代就有名士孟优(孟获之兄)在山中传教。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张道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在佛道消长相争中,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明清时期,为避战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大批道人移居巍宝山,在武当山、青城山之间往来奔走云游,道教在巍宝山盛极一时,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三百余人。道人在此地大兴土木,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2多座道观殿宇。这些宫观依山就势,曲径通幽、出阁架斗、雄浑古雅,工艺精湛,布局精美巧妙,完整的保留着明、清的古建筑风格,体现出道家的文化意韵。这些全真道士们做功的修练场所,今天仍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中国道教协会的权威人士曾专程考察巍宝山,先后留下“巍宝仙踪”、“巍宝仙境”的墨迹。巍宝山的壁画和木雕艺术成为罕见文化瑰宝。在文昌宫的文龙亭,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彝族踏歌壁画,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风情的珍贵文物。长春洞大殿上数十幅群仙会宴图、三皇图、九龙图等,颜色鲜艳,画笔流畅,还有镂空雕龙图、八仙过海雕刻等都是艺术珍品,是研究宗教、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彝族的原始宗教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躬耕于巍宝山,后受太上老君点化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道教名山特有的一尊神。道教在巍宝山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当地民族宗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三是巍宝山道教派别较多,能够和谐共处。明末清初,外来的道士在巍宝山辟道场传道教,他们以全真教的道教丛林制度,兴建道观。全真教中又有龙门派、天仙派之分。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出家,平时可以吃荤的正一教流派。这些道派各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形成了巍山道教各派共存共荣的局面。

  巍宝山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道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这一著名景观,山中幽景古观、异井奇泉、山峰云景,构成了巍宝山史上著名的“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胜景。巍宝山幽、秀、峻、险,历史上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经典,至今仍然展现出东方特有的智慧魅力。道教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艺术、思维、养生、处世、修养等起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巍宝山上保留完整的22座道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是重点保护对象。

  巍宝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及南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唐初彝族先祖南诏国开国君主细奴逻,传说在巍宝山经太上老君点化后称王传帝,传位十三代,统治时间长达253年,统治疆域已超过今天云南省的区域。其中土主文化是巍宝山南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产物,彝族人民把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对社会民族有突出贡献的、深受公认的历史人物尊为“土主”,加以崇仰膜拜。南诏曾在巍山历经四代92年,以后,历代南诏王都被当地彝族群众奉为土主。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初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第三代王盛罗皮经唐朝钦准在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建盖了第一座土主庙,彝族土主崇拜从此开始。以后明、清各朝一直到现代经多次维修。2001年开始南诏土主庙扩建工程,新建了山门,扩大为三进两院,内立细奴逻十三代王及及部分家属共18尊铜像,并有大型浮雕《南诏图传》。1999年巍宝山南诏发祥地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会议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大土主的主祭日。顺应彝族祭祖的传统习俗,县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农历二月十五定为彝族祭祖节。从此,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成为全国彝胞寻根祭祖的圣地。

  除此而外,巍宝山还是一座民俗风情园。承袭千年的巍宝山传统山会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历时半月,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其间,举行传统歌会,四乡八寨的彝族男女老少着盛装,汇集在前山、后山打歌唱调欢度节日。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还是植物园和动物园。19.4平方公里景区内遍布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分布着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柏树群、高山栲群,其中 “树王”华山松,高45米,粗可三人合抱。灵官殿一株明代古山茶,高18.8米,每年春天花开万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高的古山茶。长春洞稀有树种 “云头柏”,树形曲如虬龙,已有千年高龄。山中还分布着兰花、玉兰、杜鹃、山茶、蝴蝶戏珍珠等名贵花木。生有狐狸、九节狸、麂子、飞鼠、花面狸和白鹇鸡、金丝画眉、绿鸠等动物。由于巍宝山然景观独特,天然的形成了“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盛景,为旧时巍山十六景之一,自古享有“巍宝天下幽”的誉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巍宝山的管理得到加强,接待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先后接待大量来自欧美各国的游客,来自国内的游人络绎不绝。

历史

  巍宝山以南诏发祥地和道教圣地而出名,是中国西南部的名山之一,历代史籍均有记载。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二十余座,其中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宫观群中有一大庙名巡山殿,主祀细奴逻,即第一代土主神,与其他道教名山有别。

  张陵所创立之五斗米道也曾传播到此,山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陵的故事。传说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云游止巍宝山并在山上点化南诏始祖细奴罗,故唐代南诏山并在山中传教,许多关于吕洞宾在山传教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山间道观与村舍。

  胡蔚本《南诏野史·细奴逻》条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细奴逻自哀牢山避难至蒙舍川,耕于巍山。”随后受建宁国白蛮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了大蒙国,自称奇嘉王。以后又由他的子孙统一了五诏,建立了中国西南显赫一时的南诏国家政权。这个南诏国的最初发祥地就在巍宝山。

  明末清初,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并创建了青霞观、玉皇阁、依仙阁、三官殿、三师殿、三皇殿、魁星殿、斗姥阁、无极宫、碧永宫、云鹤宫、培鹤楼、道源宫、财神殿等二十余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时住山道士多达数百人;

  清代巍宝山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山中宫观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来不绝;

  民国期间,前往巍宝山出家清修的道士亦为数不少。解放后,巍宝山的道教宫观庙宇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

  从1982年开始,当地政府逐年拨款对山中的文昌宫、玉皇阁、青霞观、三皇殿、斗姥阁、培鹤楼、财神殿等道教建筑进行修缮。

  现存道教宫观殿宇布局严谨,格式齐全,金碧辉煌,气势壮观,其建筑造型具有显明的少数民族古建筑特色和地方特点;宫观殿堂内的壁画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巍宝山不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还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中名胜景点颇多,主要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龙池烟柳”、“朝阳育鹤”、“山茶流红”、“鹤楼古梅”、“古洞长春”等三十余处。

景区景点

巍宝山山门

  巍宝山山脚有一座殿宇叫“准提阁”,又称“头天门”,意思是进了头天门就上巍宝山了,前人称“天门锁胜”即指此景。公路修通后,为体现巍宝山景观的完整,1991年,在巍宝山西面腹地山腰中新建了巍宝山山门景区。主要有山门、映月亭(池)、停车场、导游图、牌坊、土特产商铺、游客接待中心等。山门高13米,宽12米,以一高两低三跨牌坊式再现唐代建筑风格,以八卦平面布局寓道教宗义,融古今建筑宗教园林艺术于一体。木制斗拱,琉璃瓦顶,以8棵大柱支撑,“使山门扼要冲愈显庄严挺拔,游人凭临四顾,峰云拥翠,六合八方之妙尽在其间”。山门外,一对高大雄伟的石狮子凝视着远方,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大门正中央南北两面分别悬挂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和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敏智庭书写的“巍宝仙踪”、“中国道教名山——巍宝山”匾额,其他还有省、州、县书法家的匾联。秀丽的“映月亭”由两排长廊花架连接,亭的前部分伸进“映月池”中。“亭”、“池”皆倚山势而建,体现道教道法自然的法则。池中游鱼可数,活得逍遥自在。山门景区面对西山,坡势较陡,直达阳瓜江边,生长着清一色的云南松。起风时,坡助风势,但听一片哗哗的松涛声,由远而近,犹如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如微风徐来,则疲劳顿消,这就是第一座石牌坊上所书“万顷松涛”的景致。第二座“青霞在望”牌坊,与山门上“巍宝仙踪”相呼应,提示游人前面就是成仙出王的所在,耐人寻味。石质导游图背景为巍山家喻户晓的老君点化细奴逻的故事,用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巍宝山历史、宗教、艺术特色,描绘了山中道观布局及走向。山门悬挂的一副对联:“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确乃道教名山。”描述得恰如其分。

南诏汤池

  南诏汤池位于巍宝山麓封川山脚,巍宝山乡建设村委会洗澡塘村阳瓜江畔。传说南诏始祖细奴逻之母身患脓疮,久治不愈,到此涤泉沐浴,疮除无疾,皮肤洁白如玉。南诏时期,此泉为南诏王族使用。以后,每到冬春季节,人们争相前往沐浴,旧志称为“温泉漱玉”。实际泉水中含有钙、镁、钠等元素,水质透明,水温适度,对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温泉背靠封川山,前有红河源水流过,风光优美,附近还有封川桥,封川塔等名胜可游览。2005年,汤池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

  玉皇阁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石阶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三官殿、吕祖殿、通明天宫、弥罗上宫(圣父圣母殿)组成,是巍宝山中规模最大的殿宇。正殿通明天宫供奉玉皇大帝神像。说到玉皇大帝,民间莫不将他看成天上的“皇帝”,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在道教神谱中,玉皇的地位低于三清,是三清下玉皇、紫微、勾陈,后土四御帝之一。三官殿中供奉的三官神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神,在民间影响很大。三官信仰源于古代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早在道教初创时期就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上元天官,总主上官诸天帝王,上圣高真,万像星君;中元地官,总主五岳诸神,山川土地之神;下元水官,总主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神君。后来三官又分别封为天官赐福紫微星君,地官赦罪青灵帝君,水官解厄旸谷帝君。三师殿中供奉着张道陵、葛玄、萨守坚三位天师。张道陵,东汉沛国(今江苏丰县)人。东汉正一盟威道创立者。永和六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后弃官隐居于北邙山,屡召不就。出游于龙虎山,并修炼成道。入蜀后,以符水禁咒之法为人治病,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导道民,被道教徒尊为“天师”,遂有“张天师”之称。由张道陵创立的道派,被教外人士称为“五斗米道”, 又称米道或鬼道、天师道。葛玄,字孝先,三国方士,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玄仰慕长生不死之术,循迹灵岳,入天台赤城,师从左慈,被授予金丹大法。后游阁皂山,在卧云庵修炼。葛玄能用符,有奇术,当时就有人称为“葛仙公”。他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师。后来灵宝派以阁皂山为宗坛,所传符箓为道家三山符箓(另两山为龙虎山、茅山)之一。葛玄则被道教尊为天师,视为经常随侍在玉皇大帝座前的四大天师之一。萨守坚,南华(今山东菏泽县)人,一说山西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人。自称汾阳萨客,世称萨天师、萨真人。生于宋元符三年,师事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授以秘要,由是道法大显。得道后游闽中,一日端坐而羽化。精于五雷正法。近代犹有尊他为祖的西河派或萨祖派的道派流传。 大殿屋顶,有10幅绘于清代的彩色壁画,9幅绘的是形态各异的“九龙图”。余下另一幅运用黑白两种颜色,以宽线条和细线条交错绘画,是一个既不同于八卦图,也不是太极图,但却相似的图案符号,这就是“水火匡廓图”。它源于后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们修炼长生不老仙丹的药方示意图,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太极图。唐代青城山的道教天师派哲学家彭晓把“水火匡廓图”释为“明镜图”,说明巍宝山与青城山在道教文化上有密切的渊源。

  走遍全国,供奉玉皇大帝的殿宇很多,但只有巍宝山玉皇阁有后宫。后宫又叫弥罗上宫,因供奉玉皇的父母,民间也叫圣父圣母殿。这一方面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另外也说明神仙也是人修成,也要孝敬老人。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云南旅游• •云南人物• •云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