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bā wū),(英语:Bau),簧振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广西云南的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地区。彝语称吉非里,哈尼语称梅巴、妞巴,苗族叫苗笛,傣族称筚,佤族称,汉族将其统称为巴乌。广义的巴乌,包括彝、傣等民族中流行的单簧(竹簧和铜簧)耦合发音的吹管乐器。狭义的巴乌,指竹管铜簧(自由簧)吹管乐器。

发展

  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优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哈尼族人民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在彝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

  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近几十年来,巴乌经专业工作者的不断改革,音色不变,音域扩大,音量增加,适于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合奏时,它也可以作为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的桥梁。

相关传说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个古老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妨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