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巴黎聖母院全景
巴黎聖母院-正面
巴黎聖母院-側面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事故,整座建築損毀嚴重,大火致使塔尖倒塌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拼音bā lí shèng mǔ yuàn法語: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通稱巴黎聖母院法國天主教大教堂,是一座中世紀哥德式教堂。位於巴黎塞納河西堤島上,始建於1163年,約在1260年完工,幾世紀以來陸續有重大增建。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跡、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座教堂經歷了巴黎的歷史變遷,它還見證了拿破崙的加冕、拿破崙三世的婚禮。因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詩意描繪而揚名世界。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事故,整座建築損毀嚴重。大火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燒毀。

建造歷史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至於在此位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親自奠基(也有說是主教蘇利奠基),開啟了這座法國哥特式建築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跡。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

  1250-1267年,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1296-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威(Jean 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威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威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修復計畫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傍晚發生大火,其標誌性尖頂更在烈焰下倒塌。數百名消防員趕到現場搶救,最終成功控制火勢,保住聖母院的主體結構。16日早上,在大火燃燒了近15個小時後,巴黎消防員宣佈火災已全部撲滅。雖然主體建築骨架和兩座鐘樓在大火中倖免於難,但聖母院的塔尖坍塌,三分之二的屋頂被毀。

  2019年4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希望5年內重建巴黎聖母院。

歷史事件

  1239年,路易九世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從此巴黎聖母院在法國政治上擁有重要地位。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平反聖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舉行大公爵的葬禮。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願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1802年,拿破崙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余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安魂彌撒。

旅遊

  • 精美絕倫的裝飾藝術
    • 僅從教堂的外觀上看,你就會被這些精緻的雕刻所吸引,無論是門窗、祭壇還是回廊都佈滿講述聖經故事的浮雕和雕像,尤其入口處的三座大門,被雕刻得精美絕倫,異常華麗。
  • 登鐘樓俯瞰巴黎全景
    • 參觀鐘樓需要爬400多級臺階,從北側鐘樓走到南側鐘樓,可以看到一座鑄造於17世紀的大鐘,它只在重大天主教節日敲響。沿著南側鐘樓的階梯可以繼續向上,抵達樓頂,遠眺塞納河兩岸及巴黎全景,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凱旋門、聖心大教堂等景點都盡收眼底。
  • 尋找“鐘樓怪人”
    • 小說《巴黎聖母院》吸引了很多讀者爬上鐘樓去尋找鐘樓怪人。雖然並不能找到怪人,但在頂樓有一個奇幻怪物走廊,其欄杆轉角處飾有許多由設計師打造的鳥獸、雜交動物與傳說中的怪獸雕塑。而最出名的一個是思提志(Stryge),它若有所思地望著巴黎,津津有味的坐觀塵世的物換星移。
  • 地下室遺跡
    • 教堂內有一處不惹眼的樓梯通往地下室,那裡收藏了從羅馬時代開始的這個城市的遺跡和一些藝術藏品。
  • 三件聖物展示
    • 在重大宗教節日及每個月第一個週五15:00,巴黎聖母院會向公眾展示三件聖物,分別為耶穌基督受難前戴的荊棘冠(La Sainte Couronne d'épine)殘片、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鐵釘、十字架上的一塊殘木片,其中最珍貴的則是荊棘冠殘片。

同名小說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港譯鐘樓駝俠,台譯鐘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諾德.福羅諾)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加西莫多)。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凱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