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蜀回至剑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幸蜀回至剑门

唐·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幸蜀回至剑门》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一作《幸蜀西至剑门》。《千家诗》收录此诗。幸,帝王去(或达)某地。蜀,今四川。剑门,古县名,今四川剑阁东北,因剑门山而得名。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初平,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途经剑门时所作。天宝十五载(756年),因安禄山叛乱,玄宗逃亡蜀地,次年长安收复,肃宗李亨迎接他回京,当车至剑门,玄宗望着青山红石,联想败亡之事,顿生感慨,对左右侍臣说:“剑阁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邪?”因作此诗志感。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诗纪事》卷二载有该诗的本事:“帝幸蜀,西至剑门,题诗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贾深勒石。”《旧唐书》本纪和《通鉴》的记载相同: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当月车驾离蜀,十一月至凤翔,十二月至京。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普安郡即剑州,剑门就在剑州境内。玄宗车驾返京,经行剑阁,作有是诗,州刺史以为中兴盛事,勒石以示纪念。


逐句释义: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高峻的剑阁萦绕着横飞的白云,(我)出狩(蜀地)今日得以回京(行至剑门)。
  剑阁:又称剑门关,是四川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
  横云:一作“横空”,极言剑阁横悬于半山,高险无比。
  銮舆(luán yú):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
  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山峰千仞之高似绿色的屏风四合,赭红色的石磴险道是五位大力士开拓。
  翠屏千仞合:千岭万峰高耸笔立,延绵相续,其上翠木葱笼,宛若一面面屏风。
  五丁开:传说蜀道是由五个大力士开通的。五丁,指五力士,相传秦惠王欲伐蜀,不识道,知蜀王性贪而好色,乃赠之以金牛(置黄金于尾下,诡称能粪金)及美女五人。蜀王信而不疑,派五力士往接。五力士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在千仞峭壁之间开出了一条通往秦地的红石山道。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车马行进在蜀道上)杆杆旌旗在灌木丛中掩映回环,白云有如飞仙迎着马首飘拂。 前句写山路绵延之曲而长,后句说山路横空及云之高。
  灌木:无明显主干且较低矮的木本植物,基部多分枝或丛生。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顺应时势,倚仗仁德(平定叛乱),立下的勒铭功勋值得万世吟哦。
  乘时:顺应时势。
  勒铭才:建功立业的才能。西晋时张载作《剑阁铭》,晋世祖司马炎派人刻于石上。铭中有“兴时在德,险亦难恃”之语。


《幸蜀回至剑门》题图
《剑阁图》仇英作,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

  此诗是“安史之乱”初得平息,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途经剑门时写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剑门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战乱之后重返京都时的心情, 赞美了将士们扫平“安史之乱”,再造天地的丰功伟绩。全诗先描写剑阁之高峻险要,高到云层之上,险到两壁千仞,笔法凌绝,然后笔锋突然转折,由写景色转而发议论。


  首联“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开篇扣题。剑阁天险,銮舆人主,铢两悉称。首句极言“剑阁”之高。“峻”是剑门山主要的特征,其它如道路险曲等,都由“峻”字生出。“横”字,描绘出层云叠起,横截青峰,与峻伟山势,共同构成一种浩然雄劲的气势。经过首句先声夺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舆返京,经行剑阁情事。《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但“出狩”下紧缀一个“回”字,又很能显出作者心境的爽朗和愉悦。两句一景一事,领起下文。


  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互文见意。“屏”,“嶂”均指山峰,“翠”、“丹”渲染山色之美,作者回京经过剑阁,虽已是十月初冬时分,但南国天气,正是枫叶流丹、青松积翠的好季节。山路萦绕,只见座座山峦,红绿纷呈,丹翠辉映。“千仞合”写道路险阻。皇舆经行,抬头看去,剑门七十二峰拥挤堆叠,壁立千仞,仿佛扇扇闭合的大门。山势最险处,“峭壁中断,两岩相嵌,形似剑门”。“五丁开”用来了“五丁开山”的典故。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再次强调“翠屏”和“丹嶂”地势险要,非同一般,同时也暗用“五丁”立下的丰功伟绩衬托唐朝将士平定“安史之乱”的不容易,是他们又一次打开了通往“秦塞”的“丹嶂”,所以他才能这样悠然自得地重返家园。此二句为经典名句。


  颈联“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写道路之曲折,山势之险峻。仪仗左转右转,旌旗摇动,乘舆前行。“仙云”呼应首联“横云”。山中之云,远看阴浓层叠,等到拂马而来,却丝丝缕缕,轻灵洁白,使人看了,顿觉澄洁清爽,加上地势之高,如入仙境。“萦旗转”“拂马来”写得颇有动感,让人似乎能想见一队人马于险阁之上行进之景态。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就剑阁石壁所勒张载铭文发议论,把诗的意境更深入了一步。张氏在《剑阁铭》中明确提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并在文尾声明撰铭宗旨:“勒铭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汉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钟,在德不在险。作者对张载的识见才华十分称赏:“嗟尔勒铭才”。“嗟”是赞叹之词。“嗟尔勒铭才”一句,实际上是在赞美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和功臣们。


  全诗基调高亢,意境开阔,不失为唐代帝王诗中的一首佳作。


名家点评:

  明·叶羲昂《唐诗直解》:三四对亦不板,尾联便拙。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天藻蔚然,词人鲜及。

  明·邢防《唐风定》:高华雄整,气象笼盖一代,汉武《汾阴》,方之蔑矣。

  清·吴遁生《唐诗选》:气骨风味高人数筹,对联俱整而不俗。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内好正匀,非但以骨气见拔厉,如王元美之所褒者。结入理语不酸,妙在一“才”字。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四十字中雄浑工密,气象万千,觉沈宋、燕许皆在度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雄健有力,开盛唐一代先声。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大境界亦写得宏壮。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李隆基(685—762年),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李隆基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唐朝进入了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从开元末年起,李隆基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他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李隆基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