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艺舟双楫》汉语拼音guǎng yì zhōu shuāng jí),康有为作。成书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为清代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总结了清代后期的“碑学”,从它问世起,碑学成了有实践,有系统理论的一个流派,对近代书法影响极大。

  《广艺舟双楫》共六卷二十七篇,分为原书、尊碑、购碑、体变、分变、说分、本汉、船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体系、导源、十家、十六宗、碑品、碑评、余论、执笔、学叙、述学、榜书、行草、干禄、论书绝句。兹述其主要内容如下:

  1.“变者,天也”。这是贯穿于《广艺舟双楫》中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变。康氏以为世间一切事务都是变化发展的,他在第一章《原书》就指出:“变者,天也。”以为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这首先变现在他对各种舒体变迁的认识中。他甚至举西洋文字的例子来说明此道理。他对西方文字的演变过程虽然说的未必正确,然其主张发展变化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以为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人情的趋简避繁,所以人类的各种器具都表现为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舒体的由篆书到隶书,由隶到真,草,由真,草到行书正是这样。

  2.尊碑抑帖。《广艺舟双楫》在书论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完善了碑学的理论,它比阮元和包世臣的主张更为系统和完整。康氏修正了阮元北碑南帖的主张,以为“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尤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故其论书不言南北而别碑帖,又于碑中分朝代而论。重南北朝而鄙薄唐碑,故康氏对前代书法的主张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尊碑抑帖,重魏卑唐。

  3.笔法论。康有为关于笔法的理论主要在其《广艺舟双楫》的《执笔》和《缀法》两章之中,前者讨论执笔,后者论述运笔。他对于执笔的理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腕平,竖锋。康有为的这种执法笔据他说得自朱九江,而与包世臣强调用指的执笔法不同,其关键在于强调用腕。康有为对运笔的理论也可以四字概括:尽于方圆。历来以为方宜施诸正书,圆宜施诸行草,然康氏强调方圆并用,达到“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的神明变化之境。

特色

  1.全书广征博引,资料极为丰富,并且吸取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北碑凡稍有一点名气的都搜罗无遗,详细地加以评论。

  2. 康有为修正了阮元的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尤其是他否定了阮元所谓南帖北碑,画如鸿沟的错误看法,他认为“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这个重要的观点,对于碑学的科学性和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对包世臣的执笔法也有指正,提出“四指争力”以纠“五指齐力”之弊,并断然否定了包氏鼓吹的“以指运笔”说等,这都是康有为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观点。

  3. 《广艺舟双楫》是当时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书学著作,是有计划,有体系、一气呵成的。这一点与《艺舟双楫》不同。

  4.康有为在其中明确提出了“变”的思想,即强调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他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变者,天也。”“书法与治法,势变略同。周以前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至为一体势,皆千数百年一变;后之必有变也,可以前验之也。”这种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5. 康有为对北碑的评价有时难免有偏颇之处,有时评价偏高,例如,他在《尊碑》一章中就列举了北碑五大优点,认为唐宋两代无此境界,尤其是极力抑唐,在他洋洋洒洒六万余言的长文当中,竟然未言半句北碑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