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董希文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开国大典(董希文1952年作),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开国大典(董希文1954年作),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开国大典(董希文作),文革期间的《开国大典》,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董希文 开国大典,阎振铎、叶武林复制。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

  开国大典 董希文1952年作。画中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主席大加称赞《开国大典》为“是大国,是中国”,他还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是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并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开国大典》这幅凝结了人民热爱新中国情感的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精品画作,其命运却异常坎坷。它与共和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一次次的运动中,它数次被迫修改,其作者董希文也因种种政治原因而饱受磨难。

《开国大典》历经四次改动

  《开国大典》第一次改动 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这是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第一次改动过的油画《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开国大典》第二次改动 “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去中国革命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删掉了刘少奇画像,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

  “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涂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故去,所以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而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开国大典》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实之词的连累,作了很大的改动,难以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