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耒(1054—1114年),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字文潜,号柯山。原籍亳州谯县(今属安徽),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及第,历官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丞。哲宗继位,入为太学录,迁秘书省正字、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润州,入党籍,徙宣州。四年,谪监黄州酒税矾务,徙复州。徽宗即位,起为黄州通判,知兖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召为太常少卿,旋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元年(1102年),复坐党籍落职,管勾亳州明道宫。在颍州时闻苏轼讣讯,为苏轼举哀行服,言者论劾,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其文艺思想源于三苏。在文章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自然;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张耒诗风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注重炼句。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存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张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旧抄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有李逸安等校点的《张耒集》。他还撰有《明道杂志》1卷,南宋庆元时陈升刻于黄州,现存明刻本、《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

生平简介

张耒(1054—1114年),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原籍亳州谯县(今属安徽),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幼颖悟能文,游学陈州,苏辙时为陈州学官,器重之,遂得从苏轼游,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及第,历官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丞。哲宗继位,入为太学录,迁秘书省正字、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润州,入党籍,徙宣州。四年,谪监黄州酒税矾务,徙复州。徽宗即位,起为黄州通判,知兖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召为太常少卿,旋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元年(1102年),复坐党籍落职,管勾亳州明道宫。在颍州时闻苏轼讣讯,为苏轼举哀行服,言者论劾,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陈州。政和四年卒。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其文艺思想源于三苏,提倡文以理为主,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在《答李推官书》中,又明确申说学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在文章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自然;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

张耒的诗文创作正是其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长短利弊皆本于此。文章风格近似苏辙,苏轼称其“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他擅长辞赋,代表作有《哀伯牙赋》、《鸣蛙赋》、《雨望赋》等。议论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如《论法》、《敦俗论》、《悯刑论》诸篇,均为议论文佳作。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张耒诗风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闲淡平整,时近唐人”(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这一倾向开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的诗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呤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张耒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

张耒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存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张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旧抄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有李逸安等校点的《张耒集》。他还撰有《明道杂志》1卷,南宋庆元时陈升刻于黄州,现存明刻本、《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