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原籍石门县(今属浙江桐乡市),出身名门。她熟读经史,尤喜诗词,少承家学,见多识广,不同一般闺秀。与桐乡吴芝瑛齐名,人称“吴徐二夫人”。光绪十八年(1892),嫁南浔富户梅谦吉的独生子梅福均(字韵笙,秀才)为妻。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人张弁群为开文明之风,创办浔溪女校,聘徐自华为校长。同年,秋瑾日本归国,到该校任教,两人结为莫逆。经秋瑾介绍,徐自华秘密加入光复会同盟会。秋瑾在校鼓吹男女平等,反对缠足,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得到徐自华的支持,亦深受学生爱戴。秋瑾的活动遭到校董事会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诽谤,借口“家长意见”迫使秋瑾辞职离校,去上海筹办《中国女报》,徐自华亦愤然辞去校长职务。

  1907年5月,秋瑾为筹措革命经费去绍兴组织光复军起义,徐自华将所蓄黄金30余两及珠宝饰物全部捐赠。秋瑾不幸被捕,于是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徐自华闻讯后不顾家人反对及社会上“人言可畏”,为秋瑾营葬,按秋瑾遗愿,立墓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亲自撰写《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由桐城吴芝瑛书写,女金石家胡菊龄篆刻,记录秋瑾事迹,以留永念,并成立秋社,被推为社长。

  1912年,为纪念秋瑾、王金发等先烈,在上海创办竞雄女校,经孙中山先生推荐,徐自华出任校长。1913年,光复、同盟两会留沪会员,试图占领苏州,作为反袁基地,徐自华秘密担任联络员。1916年5月,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在沪被袁世凯暗杀,讨袁失败,徐自华回到上海。在纪念秋瑾成仁20周年(1927)的时候,徐自华将竞雄女校校务及秋瑾留存的双龙翠镯等遗物,一并移交给秋瑾的女儿王灿芝,还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还钏记》(曾刊于当时各报,并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徐自华与柳亚子、陈去病等结为同盟,她与其妹徐小淑都参加“南社”。她反对袁世凯窃政,主张民主共和,为妇女界的表率。1935年病卒,终年63岁。秋社同仁根据她的遗愿,营葬在西湖畔秋瑾墓侧,成全“埋骨西泠之约”。遗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集》《炉边琐忆》。《忏慧词集》由陈去病替她在广东排印出版。《听竹楼诗稿》原由其侄徐一凡保存。经国学家王建民子王瑜荪选录成《听竹楼诗钞》,后由华东师大教授周子美寄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在1987年社科院出版的资料汇编中,刊出的徐寄尘诗选,就是《听竹楼诗钞》中选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