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镇口牌楼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紫气东来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河道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风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风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百间楼

  → 这里是关于“南浔”的条目,主要介绍“南浔古镇”。湖州市的市辖区南浔区亦简作“南浔

  南浔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所辖的一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与乌镇同里甪直西塘周庄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

  南浔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建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积淀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一跃成为江浙雄镇。1851年,南浔“辑里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诞生了一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的大贾巨富。上世纪初,南浔巨富们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建造了一座座集“大气、洋气、财气”于一体的豪门名宅、私家园林。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

  古镇旅游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区块是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主的旅游景点富集区,主要景点有:张石铭旧宅(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南浔丝业会馆、求恕里、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等。在这一区块,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和风景如画的市河,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第二区块是由小莲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嘉业藏书楼(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小莲庄内绿木深深,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内有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经典建筑;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内藏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第三区块是以张静江故居、百间楼和东大街为主的东北区块。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区块。最令人流连忘返的要数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而建的百间楼,百间楼沿河而建,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与不远处的洪济、通津二桥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

  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时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仅宋、明、清三代就出了进士42名。近、现代南浔人才群体崛起的现象更为世人所瞩目,如体育家徐一冰、著名作家徐迟、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原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等。如今,南浔籍“两院”院士就有8名。南浔是“文物之邦”,全镇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江南第一民宅”张石铭旧宅,其砖雕、石雕、木雕、玻璃雕为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古朴幽深、工艺精湛,是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别具一格,极富江南水乡特色。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保护与利用,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使南浔古镇蜚声中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浔自宋代建镇以来,枕河而居,理水为镇,成为江南市镇的典型。当代南浔人按照“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要求,科学规划,大胆创新,2007年被省政府列入“十一五”中心镇培育工程的第一批省级中心镇。

历史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大体上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从村落到建镇阶段

  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

  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三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进入明代,“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当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江南名镇阶段

  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他们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他们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他们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

  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达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50年,镇区仅有5家私营小厂,151家个体手工业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新,许多现代企业脱颖而出,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制丝、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业纷纷建立,工业从过去单一的丝织业跨人多门类的渠道。农业从解放前的单季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吨,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蚕茧,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的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是缓慢的。

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南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前景。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l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工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发展变化,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才能使工、商、贸、农生产保持高速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进入21世纪以来,镇党委和镇政府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镇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飞越。2009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06.01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02元。

  综观建镇以来七个半世纪的历程,南浔在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镇民在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写下辉煌一页。但解放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围绕着单一的蚕丝产销而兴衰,缺乏回旋余地,更由于受旧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挑战,导致经济日渐衰落的后果。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镇民走上了宽广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南浔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会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使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近年来,南浔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中国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千强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浙江省百强镇等50余项国家及省级先进荣誉称号。

文化

  南浔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朝,南浔籍光进士就有41人。到现当代,诞生了国民党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刘承干、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等一批名人贤士。目前,南浔籍“两院”院士就有8名,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特别是通过近年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南浔古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胜古迹

  南浔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较多,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刘镛的小莲庄,昔日的二品大员,也算是满门清秀,三代甲第,南浔第一大户

  小莲庄 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小莲庄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于1924年建成,前后费时四十年,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

  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阔榭,黑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气韵相通,似隔非隔,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2001年6月25日南浔小莲庄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 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书楼为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藏书几萃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藏书家之精华,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书楼收藏书籍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 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石铭故居 位于湖州市南浔镇西街,又称懿德堂,面临南市河(浔溪),坐西朝东,建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清末民初张钧衡(字石铭)的私家住宅。懿德堂,是以诗人董说旧宅改建的。房屋高敞宏伟,有大厅三进和西式楼房等50多间,占地面积3936.8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而著称。1989年3月,张家懿德堂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静江故居 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父张宝善于清光绪24年(1898)年而建,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大厅有“尊德堂”匾额,下款署“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南通张謇书”,两侧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同治、光绪二帝的翁同禾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和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任命状等文物,有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等名人的照片和手札,还陈列着明天启元年七夕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怜《酒德颂》板屏六块(原有八块),系用银杏木镌刻,是国内少见之历史文物。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荷花池。厅堂门楣上面的雕花为门雕,全部用方砖雕刻,其“有容乃大”四字系周梦坡所书。令人惊讶的是整座建筑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南浔一绝。2001年张氏建筑群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 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和“崇德堂”,主人刘安泩,号悌青,刘镛三子。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 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电视剧《新上海滩》、《金粉世家》都曾在这里取过景,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丝业会馆 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镇广惠桥东侧,为南浔商业组织中最早、实力最强的同业公会。南浔丝业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惠桥(张王庙桥)附近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耗银8万余元,由每包出口丝中捐资所得。民国5年(1916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大厅称“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前面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茂盛。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百间楼

  百间楼 是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间楼位于南浔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仆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同时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因此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处的地方。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 南浔史馆位于南浔镇西街79号,原为南浔商会旧址,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柱高屋陡,气势恢宏。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车木廊柱、木质花窗、古朴典雅。在会议大厅前的庭院中,栽有百年广玉兰四枝、枝繁叶茂,生机盎然。1998年10月,改为南浔镇史馆。 2008年上半年,经维修后,其内容调整为辑里湖丝、四象八牛、名家书法、江南丝竹和名人书屋等展厅。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文园 座落在南浔风景名胜区,与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毗邻。文园总占面积34364.7平方米,展厅面积2011.9平方米。内建有“三馆一廊”:张爱萍将军题字的红军长工征追踪馆、吴邦国题字的吴寿谷艺术馆、黄苗子先生题字的徐迟纪念馆、以展示六十位英才乡贤的南浔名人长廊。内设有还原古镇风貌的大型模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介绍南浔人文景观和发展历程。园中还置有再现近代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和民俗风貌的农家乐园、以小小天安门为中心的儿童乐园、大型树桩盆景园、名人诗廊等多个景点。文园建筑布局颇具特色,既有江南园林的风姿,又有古代建筑的神韵,还具有现代人文气息,是老人休闲、儿童游乐、购物旅游的新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广惠桥 位于镇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桥在广惠宫前,故得名,因张士诚为无末农民起义领袖,此桥又称张王庙桥。广惠桥为单孔石拱。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同治五年(1866)重建。桥长18米,宽3.3,拱矢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 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是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为南浔众桥之首。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 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便民街的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于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落成,系南浔镇文物保护单位。颖园以玲珑剔透、紧凑多姿、清幽雅致见胜。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建筑保存完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水乡闹得》一文中曾称誉颖园为:“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具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

产业特色

  南浔镇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特殊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基本设施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完备,城市功能日益健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目前,基本形成了木业、皮革、电机电缆、现代农业等主导优势产业。

  木业 南浔镇的木业已经涵盖了家具、胶合板、地板、木线条等多个领域的各类木制品加工行业,初步形成了家具制造业、木地板制造业、胶合板制造业、木线条加工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以久盛、永吉等为代表的木业地板类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三万人,实木地板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木地板之都”,2009年木业产值达到166.57亿元。

  皮革 皮革是南浔的一个传统产业,早在80年代中期,南浔皮件行业就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而且使南浔贏得了“江南皮都”的美誉。近年来,南浔镇致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皮革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目前,南浔镇拥有以雅吉、方圆、长城皮业为龙头的企业477家,涉及制革、皮件、箱包、化工、拖鞋、皮鞋、手套等业务领域,企业员工总数近万人,2009年产值为29.5亿元。

  电机电缆 以南方通信集团、巨人机电、银达电机、新龙电机为龙头的电机电缆业,涵盖了通信电缆、电梯整机、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制造产业,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目前全镇拥有电梯、电机和电缆规模以上企业数13家,年产值达到19亿元。

  现代农业 南浔镇历来是杭嘉湖平原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南浔镇农业以优质稻米、蔬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全镇百亩以上规模基地超过百个,初步形成了全区规模最大、面积最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色规模基地。南浔兴民植保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青藤”商标分别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青藤”产品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南浔农业博览园、中田生态农业科技园、金藤生态观光园三大园区建设和万亩林业苗木精品园、三长湖羊养殖示范园、马嘶鳜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培育、提升,必将进一步推动南浔镇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名优特产

  南浔古镇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镇,不但景色旖旎,民风淳朴,而且物产丰富,让游客们一饱口福。

  辑里湖丝 又称“辑里丝”,以“白、匀、细、圆、韧”享雀中外,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闻名暇尔。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近代南浔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现在南浔旅游公司档案室,还保存着两卷60年前惟一没有售出的辑里湖丝,质地仍鲜艳如初。

  南浔绣花锦菜 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属南浔古镇所独有。南浔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令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

  桔红糕 “野荸荠”桔红糕是传统的冬季时令产品,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品尝“野荸荠”桔红羔,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胜糕 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香大头菜 大头菜又名疙瘩莱,是芥菜的变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种植史。据历史记载,“浙江的产区很多,但以吴兴南浔镇所产的最著名”。南浔香大头菜是以鲜大头莱加工腌制而成,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香大头菜的主要风味特点是色泽黄嫩、口味鲜美、咸淡适宜、回味香甜,略带清香,菜头脆嫩,纤维细腻,每个菜头展成扇面形。居家旅行,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产品远销京、津、沪、皖、闽、赣、鄂、粤和江、浙一带,外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臭豆腐干 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因乌镇人爱吃辣,南浔人却爱吃“臭味”。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

  双交面 在泰安桥堍,近年来颇负盛名的交头面,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在)为上品。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均有出售。

  熏豆茶 南浔人口对熏豆茶有特别嗜好,自古至今,其俗不改。熏豆加少些茶叶、腌桔皮、炒芝麻和咸丁香萝卜干,用开水冲泡即成熏豆茶。其味清香可口,其色红绿黄白相间。春节期间,南浔乡下人家都喜欢以此茶款等客人。

  风枵号 南浔人称镬糍(即糯米锅巴)为风枵,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叫风枵汤。俗称“和气汤”,因风枵浮在水面而谐音“浮起”而名。春节期间用风枵汤待客,在农村一带盛行。

人物

  • 历代名人
    • 张茂宗,字克大。南浔镇人。宋代龙图阁直学士。
    • 张定,字云峰。南浔镇人。南宋绍熙五年(1194)上舍释褐状元。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直秘阁待制。
    • 陆盛,南浔镇人。宋御使大夫。
    • 华初成,南浔镇人。宋淳熙中(1181)兵部尚书。
    • 庞朴,字夷简,号五湘狂叟。南浔镇人。曾任翰林院修撰,敕修宋、辽、金三史,著有《五湖狂叟集》。
    • 沈万三(1360— ?),原名富,字仲荣,又称万三秀。南浔镇沈庄漾人。元末明初江南首富。
    • 董份(1510—1595),字用均、体化,号浔阳山人。南浔镇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明代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 沈节甫(1533—1601),字以安,号锦宇、太仆主人。南浔马腰人。著名藏书家。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
    • 沈演(1572—1638),字叔敷,号何山。南浔马腰人。沈节甫子。万历十九年(1591)与兄同试北闱得第一、第三,次年又同登进士,被传为佳话。明崇祯元年(1628)刑部尚书。著有《河山集》。
    • 范应期,字伯桢,号屏麓。南浔镇(一说菁山)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国子监祭酒。与董份有姻亲和师生关系。晚年居双林,葬于菱湖。
    • 朱国桢(1558—1632),一作国祯,字文宇,号平函、平极,别号虬庵居士、平函居士。南浔镇人,朱熹后裔。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明天启三年(1623)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后为首辅加太子太保。著有《皇明史概》、《涌幢小品》等。
    • 朱守愚,字汝明,号心斋。南浔镇人。赠光禄大夫。
    • 庄日宣,字懋昭,号复我。南浔镇人。明万历年间举人,桂林兵巡道按察副使。
    • 温潢(1585—1645),初名以介,字于石、宝忠,号石公。南浔辑里村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徽州府推官。明亡后召集义勇抗击清兵殉难。
    • 董思,原名灵预,字潜虬,号兼山、悬圃。南浔镇人。董说从子。清康熙年间与董说同为复社骨干。后与石门吕季臣联络浙江十余郡千余人成立澄社,为领袖。藏书数万卷。著有《兼山堂集》、《过轩诗章》等。
    • 董斯张(1586—1628),原名嗣暲,又名广曙,字然明,号遐周、借庵,自号瘦居士。南浔镇人,董份孙,茅坤外孙。著有《广博物志》,辑入《四库全书》。
    • 陈忱(1590—约1670),字遐心,号雁宕山樵,亦称古宋遗民。南浔镇人。明末清初小说家,著有《续廿一史弹词》、《痴世界曲本》和小说《水浒后传》。
    • 温体仁(1573—1639),字长卿,号园峤。南浔镇人,温育仁兄,温潢从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二甲第四十三名进士。明崇祯三年(1630)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崇祯首辅大臣。明崇祯十年(1637)被劾罢官。次年病死。赠太傅,谥“文忠”。福王立,削赠谥。
    • 黄周星(1611—1680),字九烟,号圃庵,名星击。晚年更名黄人,号略似;又称将就主人,又号哭苍道人。祖籍应天府上元县(今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户部主事。晚年寓居南浔,死后葬于马家港。
    • 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多达46个,主要有南潜、宝云、补樵、枫庵等。南浔镇人。清初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高僧。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西游补》。
    • 庄廷(?—1662前),字子襄。南浔镇人。家资巨富。因病双目失明后,欲效法左丘明著史留名,购朱国桢《明史》手稿,邀十余位名人进行增删,增补天启、崇祯两朝史事,编成《明史辑略》,后引发清代第一文字狱冤案。
    • 张鸣钧,字双南,号笠滨。南浔镇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曾任山东巡按、河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内调通政使,顺天府尹。
    • 吴岩,字怀峰,号桐。南浔人,画家,山水宗娄东流,尤工写意花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历任刑部郎中、山西学政。
    • 沈宗骞(1736—1820),字熙远,号芥舟、研湾老圃。南浔镇马腰人。清代中期书画家、学者。
    • 张升吉(1739—1803),原名乾元,字易门,号西塞、奚疑。南浔镇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任凤山知县,后为台湾抗倭名将。
    • 施国祁(1750—1824),字非熊,号北研。南浔镇人,与邢典、杨凤苞并称“南浔三先生”,历20余年成《金史详校》10卷。
    • 陈端生(1751—1796),字云贞。原籍杭州,嫁南浔梅家,清初女文学家,代表作为弹词《再生缘》。
    • 邢典(1754—1824),初名大典,又名二典,字书城。南浔镇人。与施国祁、杨凤苞并称“南浔三先生”。著有《书城杂著》《书城诗抄》《书城文抄》《学易心数》《南林杂咏》等。
    • 杨凤苞(1754—1816),字傅九,号秋室、西园老人。南浔镇人。“南浔三先生”之一。早年以诗词闻名,其《西湖秋柳词》名噪一时,因此被称为“杨秋柳”。著有《采兰诗文集》等。
    • 张鉴(1768—1850),字春治,号秋水,南浔镇人。清嘉庆九年(1804)副贡,著有《冬青馆甲乙集》《赏心乐事》《冬青馆古宫词》《墨妙亭碑目考》《楚辞释文》《十三经从说》等52种300余卷。
    • 刘桐(1759—1803),字舜挥、秋涯,号疏雨。南浔镇人。著名藏书家,南浔眠琴山馆主。
    • 张佩绅,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张氏代表人物。
    • 邱仙槎,字其梁,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邱氏代表人物。
    • 汪曰桢(1812—1882),字仲雍、刚木,号谢城、薪甫。南浔镇人,《南浔镇志》40卷编修人,著名学者。
    • 周昌大(1826—1891),字尔,名味诗。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周氏代表人物,开设周申泰丝号。
    • 梅鸿吉(1831—1893),字月槎。南浔镇人。“八牛”之一,梅恒裕丝经行创办人。
    • 周昌炽(1832—1883),又名味六,字经腴。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周昌大之弟,为早年上海丝通事,上海丝业会馆早期董事。
    • 梅履正,字祉方、志方。南浔镇人。“八牛”之一梅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梅履中之弟,实业家。
    • 顾联承,南浔镇人。“四象”之一顾家第三代代表人物。1932年投资70万元在上海建百乐门大饭店舞厅。
    • 蒋锡绅(1855—1904),字书箴,号婴宁居士。南浔镇人。“八牛”之一蒋维基之子,藏书家。
    • 金焘(1856—1914),字星垣,号辰三、沁园。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金桐长子,金氏第二代代表人物。
    • 陈诗(约1857—约1916),字桂题,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陈熊之子,诗人。光绪末年与诗人许庚戌等在颖园成立南浔最早的诗社——江村吟社。
    • 李惟奎(1861—1902),字慕苏,号联仙,南浔镇人,出身于 “七十二小金狗”之一李家,提倡新学,兴办明理学塾。
    • 张增熙(1875—1922),字弁群,号槎(一说查)客,以字行。南浔镇人,张静江之兄。创办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女校——浔溪女校。系同盟会会员,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 李佑仁(1876—1938),南浔镇人。随张静江赴法国巴黎协办通运公司,历任美国纽约通运分公司第一任经理。
    • 刘安泩(1876—1950),字渊叔,号梯青。南浔镇人。“四象”之首富刘镛三子,近代实业家。
    • 金绍堂(1880—1965),字仲廉,号东溪。南浔镇人,金焘次子,金开英父。实业家,竹刻艺术家。
    • 张秉三(约1880—?),原名有伦,以字行。南浔镇人,张静江侄子。诗人,收藏家。1920年任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恒泰记”经纪人。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 庞元浩(1885—1951),又名赞臣,以字行。南浔镇人。浙江省政府首席参事、财务顾问,南浔镇首任商会会长。
    • 朱斯芾(1885—1953),字榜生。南浔镇人。北洋政府农工商部郎中,著名律师,被张静江聘为家庭常年法律顾问。
    • 张萼荪,南浔镇人。清末秀才,对国学深有研究,并精通日文兼“勾股九章”,是一位文理兼通的学者。
    • 朱节香,南浔镇人。实业家。1922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民族资本第一家绢纺企业——中和绢纺厂。
    • 顾敬斋,原名寿岳、寿臧,字子嘉,以号行。南浔镇人。“四象”之一顾福昌次子,顾家第二代代表人物。实业家。
    • 张增鉴(1882—?),字澹如。南浔镇人,张静江三弟,近代金融巨子、围棋家,中国棋馆创办人。
    • 张鹤卿,南浔镇人。梅恒裕丝厂经理,丝业界知名人士。
    • 金章(1884—1939),女,字陶陶,号陶陶女史、紫君。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金氏后人,著名女画家,王世襄之母。
    • 沈镕(1886—1949),字伯经,自号天贶生。南浔镇人。清末秀才,中华书局编辑,南社社员。
    • 金绍基(1886—1949),字叔初,号南金。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金桐之孙,实业家、学者、收藏家。
    • 王懋(1886—1962),字建民。南浔镇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在南浔创办菁莪学社。
    • 邱亮,南浔镇人。民国5年(1916)南浔精武体育会会务主持。
    • 张芹伯(1890—1945),原名乃熊,以字行。南浔镇人。张石铭长子。银行家、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
    • 金绍坊(1890—1979),字季言,号西崖。南浔镇人。“八牛”之一金氏后人,竹刻家。
    • 庞天笙(1871—?),号延祚。南浔镇人。苏州总商会会董、会长,南浔“四象”之一庞氏族长。
    • 庄骥千(1891—1962),名赓云,以字行,南浔镇人。庄祖绥孙,庄士先子,庄杏荪弟。南浔首家机器缫丝——南浔汽机改良丝厂创办人之一,后任南浔丝业公会会长。
    • 刘湖涵(1891—1974),原名安溥,字和盦,南浔镇人。“四象”首富刘镛四子,收藏家,实业家。
    • 金开藩(1895—1946),字潜庵,号荫湖。南浔镇人。书画家,金绍城之子,1926年创办湖社画会。
    • 周君梅(1896—1989),原名延鼎。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周庆贤之子,周柏年之弟。1934年任江南铁路公司总务处长,后代张静江任总经理。
    • 周君常(1895—1994),原名延勋。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周氏后人。留德医学博士,任莫干山肺病疗养院院长、浔溪医院院长,北伐时任孙中山先生的私人随身医生。
    • 周子美(1896—1998),原名延年,南浔镇人。“八牛”之一周氏后人,上海华东师大教授,著名版本目录学家。
    • 王阿金(1897—1980),女,南浔镇人。灭蝇模范,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 张廷灏(1901—1980),南浔镇人。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与毛泽东、恽代英、向警予、张秋人等共产党人同事,任国民党一届中央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等职。
    • 费洁心(1904—1969),南浔马腰人,民俗学者,著有《湖州歌谣》《中国农谚》《民间隐语》《小朋友字辨》《爱国诗歌选》《小学生常识辞典》等。
    • 张苕生(1906—1986 ),艺名苕翁,南浔镇人,画家,第一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王荪乐(1906—1996),名堪,号晚芗、苦田、驽叟、三痴等,以字行。南浔镇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张荔英(1906—1993),女。英文名字Geogette。南浔镇人。张静江四女,画家。
    • 马莲湘(1907—1992),浙江奉化人。自幼居南浔镇。解放后,曾参与筹建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学院,系浙江省首批三名中医教授之一,并被浙江省卫生厅评为省级名中医,儿科专家。
    • 吴韫玉(1908—1985),女。南浔镇马腰人。湖州福音高级护校校长。浙江护理界前辈。
    • 金勤伯(1910—1998),原名开业,号继藕、景北,以字行。南浔镇人。台湾著名画家、教育家。
    • 徐和,女。南浔镇人。徐一冰三女,伍修权将军之妻,曾任中联部干部。
    • 陈家驹(1913—1939),南浔镇人。1938年某夜用自制定时炸弹炸毁日军驻地(丝业会馆)门埭。1939年在江苏省吴江严墓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工队,后任吴江县抗日政府爆破组组长,7月7日夜趁驻震泽日军庆祝“圣战”两周年晚会之际,只身潜入引爆,炸毁平房2间。后事泄,捕送湖州日本宪兵队,被活埋处死,年仅27岁。
    • 林黎元(1913—2003),南浔镇人。曾任南浔镇政府顾问,南浔镇同乡联络会会长。
    • 吴藕汀(1913—2005),号药窗、小钝、信天翁等。浙江嘉兴人。曾长期寓居南浔镇。画家,词人,版本目录学家。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 张企程(1913—),又名明伦。南浔镇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
    • 庞其方,南浔镇人。庞天笙之孙,庞奉元之子。解放前在同济大学为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后留苏,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国内高速离心机方面的专家。
    • 朱从亮(1913—2002),字从亮,自号憨老。1949年6月参加工作,曾任吴兴县南浔区农委会主任、吴兴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业余时间倾心于地方文史研究,30年笔耕不辍,先后编篡了《南浔镇志》、《南浔志》、《马腰镇志初稿》、《湖州史话四象八牛专辑》、《南浔文献新志》、《吴兴县志试编》、《湖州备志初稿》、《丝米之乡》、《紫阳源流》等20多种,300余万字。
    • 庞左玉(1915—1969),女。又名庆昭,别署瑶草庐主。南浔镇人。“四象”之一庞氏后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 沈彬如(1916—2008),原名秉文,字恂,笔名凝庵。南浔镇横街人。吴门画派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南京军区、江苏省政府授予“拥军模范”称号。
    • 罗光达(1918—1997),南浔镇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文化企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副院长等。
    • 盛家廉(1918—1998),南浔镇人。全国著名甘薯育种专家,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原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原徐州市农科所副所长。
    • 桂世礽(1920—1965),南浔镇人。我国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
    • 倪琢成,南浔镇人。驻澳大利亚使馆一等秘书、驻美国芝加哥领事馆领事。
    • 倪坪荪,南浔镇人。香港企业家,香港湖州同乡会会长。
    • 金堤(1921—2008),南浔镇人。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尤利西斯》。
  • 政治
    • 吴尔昌(1866—1915),字平伯光绪附贡生,江苏候补道,南浔镇人。
    • 庞元澄(1875—1945),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南浔镇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与张静江为姑表舅关系。
    • 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别号卧禅,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人。是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裔。
    • 周柏年(1880—1933),原名延龄,一名周觉,字君鹤南浔“八牛”之一周昌大之长孙,周庆贤之子。
    •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别号乐天居士,曾用名明遗、庆生,号颂云,南浔镇人。
    • 桂世镛(1934—2003),南浔镇人,著名经济学家。
  • 经济
    • 邢赓星(1790—1861),南浔镇“八牛”之首邢氏开创者。
    • 顾福昌(1796—1868),字成之,号春池,南浔“四象”之一顾氏开创者。
    • 张颂贤(1817—1892),字竹斋,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开创者。祖籍徽州休宁,曾祖张振先于康熙年间始迁南浔。
    • 金桐(1820—1887),字竹庭,行三,故人称“小金三”,南浔“八牛”之一金氏开创者。
    • 陈煦元(1822—1889),原名熊,字竹坪,南浔镇人,在南浔开设裕昌丝经行,以经营蚕丝起家致富,成为南浔“八牛”之一。
    • 刘镛(1826—1899),字贯经,南浔“四象”之首刘氏开创者。祖籍浙江上虞,高祖刘尚贤于康熙初迁居南浔。
    • 刘锦藻(1862—1934),原名安江,字徵如,南浔镇人,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次子。
    • 庞云鏳(1833—1889),字芸皋,南浔镇人。庞氏原籍浙江绍兴,祖庞夷简迁居南浔。
    • 梅履中(?—1929),字祉荷,南浔镇人,承继大房,南浔“八牛”之一梅鸿吉之孙。
    • 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南浔镇人,南浔“八牛”之一,周氏后裔。祖先世居余姚乾隆年间迁南浔。
    • 周佩箴(1884—1952),原名延伸,字行,南浔镇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秀才
  • 文化
    •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南浔镇人。南浔“四象”之一庞氏开创者庞云鏳次子。
    • 王文濡(1867—1935),原名承治,字均卿,别号学界闲居、天壤王郎、吴门老均、新旧废物等。南浔镇人。著名国学家。其先祖自安徽广德迁浔。
    • 张钧衡(1871—1928),字石铭。南浔镇人。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裔。祖父张颂贤,父张宝庆
    • 蒋汝藻(1876—1954),字孟苹。南浔镇人。南浔“八牛”之一蒋氏后裔。
    • 钱云鹤(1878—1944),字味辛,号病鹤。南浔镇人。是一位诗、书、画皆能的国画家,也是一个描绘现实生活的新闻画家和首创我国讽刺风格的漫画家。
    • 金城(1878—1926),原名金绍城,字拱北、北伯,一字经郛、梅生,号北楼,又号藕湖。南浔镇人。南浔“八牛”之一金氏后裔。
    •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别号求恕居士。南浔镇人。著名藏书家。祖父是南浔“四象”之首刘家开创者刘镛,生父刘锦藻
    • 张乃骥(1899—1948),字叔驯,号齐斋。南浔镇人。中国收藏史上有名的古钱大王。张石铭的第七个孩子。
    • 张善琨(1905—1957),南浔镇人。
    • 徐迟汉语拼音:Xu Chi,1914~1996),中国诗人,作家。原名徐商寿南浔镇人。
    • 张珩(1914—1963),字葱玉,别署希逸。南浔镇人。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是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裔。
    • 刘旭沧(1913—1966),南浔镇人。刘锦藻第九个儿子,刘承干的小兄弟。
    • 沈亚威(1920—2003),南浔镇人。著名军旅作曲家。
    • 丁是娥(1923—1988),女,原名潘咏华,艺名丁是娥,当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南浔镇马腰潘家兜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