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德国文学汉语拼音:Deguo Wenxue;英语:German literature),日耳曼人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可以追溯到8世纪的古高地德语文学。9世纪的《希尔布兰特之歌》是今存古高地德语的唯一诗篇,被看作是德国文学的开端。

发展简史

  11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骑士文学和民间史诗。前者的主要形式是骑士史诗,作品有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的《帕尔齐法尔》和戈特弗里德·封·斯特拉斯堡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等。骑士文学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宫廷抒情诗,代表人物为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民间史诗最有名的是《尼贝龙根之歌》和《古德龙》。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用通俗德语翻译的《圣经》对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它为现代德语奠定了基础。汉斯·萨克斯的诗体故事,属市民文学,《梯尔·欧伦施皮格尔》则是当时民间故事的代表。17世纪德国盛行巴洛克文学,突出代表是格吕菲乌斯的诗歌和格里美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历险记》,后者开了德国发展小说的先河。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空前激烈,18世纪中期德国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最杰出的诗人是克洛普施托克。维兰德的《阿伽通的故事》是继《痴儿历险记》之后的第一部发展小说。启蒙运动最主要的代表莱辛在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和美学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他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使德国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18世纪70年代,一批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是它的理论家,青年歌德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和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青年席勒的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是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随后于1786年歌德意大利之行以后开始的古典文学时期,作家追求人道主义理想,他的剧作《伊菲格妮亚在陶里斯》、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和诗剧《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和《威廉·退尔》等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同时还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其理论家是施莱格尔兄弟。浪漫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有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加工整理的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和格林兄弟的童话。霍夫曼的小说和克莱斯特的剧作对后来的德语文学有很大影响。

  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七月革命影响下,德国民主力量日益强大。出现了一批被称为青年德意志派的民主主义作家,它很快被当局取缔,但毕希纳和海涅这两位作家始终坚持革命立场,后者还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的过渡,成了继歌德以后德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和政治诗人。19世纪中叶以后现实主义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对1848年革命失败的失望,有的作家局限在个人小圈子里,描绘田园风光,并赋予平淡的日常生活以诗意,出现诗意现实主义,主要代表是施托姆、F.黑贝尔,奥地利的斯蒂夫特和瑞士的凯勒。1871年德国统一前后,现实主义文学得到很大发展,代表作品是冯塔纳的小说《艾菲·布里斯特》。19世纪80年代中期自然主义在德国兴起,它以“科学的”客观态度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的丑恶和肮脏面。代表作有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作家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茫然失措,在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种思潮和流派,如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客观主义、唯美主义、达达主义等等。列入表现主义流派的主要作家是特拉克尔、韦尔弗、德布林、凯泽以及早期的布莱希特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现主义开始分化。

  20世纪上半期德国现实主义文学迎来了繁荣时期。曼氏兄弟、黑塞、弗希特万格、阿·茨威格、茨威格、S.雷马克等一大批作家崛起。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亨利希·曼的《垃圾教授》和《臣仆》等小说反映了德国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过渡的历史进程,是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传统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许多表现手法,将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们同卡夫卡、里尔克、德布林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一起使德语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

  1933~1945年希特勒法西斯专政时期,大批进步作家流亡国外,使反法西斯文学,或称流亡文学获得发展。黑塞、布莱希特、西格斯、弗希特万格、雷马克、布莱德尔等作家流亡期间都写出了很多重要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东、西两部分,1949年又分别成立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东、西德的文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民主德国,文学以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人物为主。德国分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也在文学中得到了反映,克·沃尔夫的小说《分裂的天空》同时受到两个德国的好评。60年代以后文学的题材和创作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少作家以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为题材以表现一代新人的思想风貌,如埃·施特里特马特的小说《蜜蜂脑袋奥勒》和康特的《大礼堂》等。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也成为作家关注的主题,较有影响的作品是布鲁因的《布里丹的驴子》、克·沃尔夫的《回忆克里斯塔·T》、普伦茨多夫的《少年维特的新烦恼》等。战后初年的德国西部文学是一片空白,这时期的文学称为零点文学或废墟文学,博歇尔特的剧本《在大门外》和艾希的诗《清点》等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1947年成立的四七社对于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50年代联邦德国文学的中心主题是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描写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与灾难以及反映“小人物”在战后的艰难处境。

  60年代文学的题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着重反映“福利社会”中潜伏的深刻危机,许多作家还进行了具体诗等多种文学实验。6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危机、反对侵越战争等原因,社会矛盾加剧,导致1968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这时在文学上出现政治化倾向,抗议文学、纪实文学等应运而生。7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主体文学”,作家把个人的主观感受作为把握现实世界的媒介,代表作有博托·施特劳斯的《赠言》等。

  许多作家还通过写自传体作品去重新发现自我。80年代以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增多,另外还出现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相结合、比较注意故事情节的倾向,如聚斯金特的小说《香水》。此外联邦德国的重要作家还有伯尔、格拉斯和伦茨等。

  1990年10月3日,分裂的德国重新统一,德国文学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