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黑汉语拼音mù ní hēi),(München),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欧洲古城。地处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平缓高原上,多瑙河支流伊萨尔河畔。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约127.47万。伊西南向流经市区中部,富水力资源。附近地区河溪、湖泊众多,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类型。冬季较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约900毫米。城市腹地广大,为全国主要农牧业区之一。城东南的罗森海姆和特劳恩施太因地区产盐。慕尼黑德语意为僧侣之乡。8世纪已建修道院。12世纪下半叶,僧侣获准始建小镇,早期是盐市场。由于地处北欧、中欧和进入南欧的交通要冲,贸易渐盛。1180~1918年,一直是巴伐利亚王室所在地,历代国王模仿古罗马、古希腊和法国的建筑风格,大兴土木,不断拓展城市规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是希特勒纳粹党的发迹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城43%的建筑毁于炮火。战后迅速重建,发展近代工业,修复古建筑。到1960年,已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现代化大城市。

  工业部门齐全,以轻工制造为主,生产精密仪器、光学仪器、电器、食品、化妆品和服装等,机械、汽车等重工业亦较发达。石印、雕刻、陶瓷等传统工艺享有盛名。西门子公司设于此地。啤酒酿造业闻名于世,建有7座啤酒厂,所产啤酒以优质取胜,行销全球。商业、金融业、旅游业兴盛,出版印刷业和电影业也占重要地位。有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并南通邻国奥地利和瑞士。东郊里姆和市东北埃尔丁各有一座机场。1971年建成市内地下铁道。

  早年市场十字路口一带为旧城,后逐渐成为商业中心,工厂区主要分布于城郊和伊萨尔河沿岸。市内保留许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尤以古老的教堂著称,如12世纪的圣彼得教堂、15世纪的双塔教堂、16世纪的米哈依教堂。建筑风格多样,景色迷人,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设有慕尼黑大学、技术学院、音乐和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以及多所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西北部有1972年举办奥运会的奥运村,是国际展览和会议中心。每年10月的啤酒节,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