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2月16日 (日) 21:51五四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1990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总统就职宣誓
戈尔巴乔夫和夫人赖萨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拉丁化: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 ),前苏联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统。他在任时发动和领导了苏联的改革,而这一失败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新思维”的提出才使苏联在对外政策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并最终加速了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时期以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新思维开始,以改革的破坏性结果而告终:苏联国家解体,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主义体制崩溃。对于戈尔巴乔夫其人、其改革及其整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极端对立。

  戈尔巴乔夫曾获三枚列宁勋章,及十月革命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1990年9月获诺贝尔和平奖。

  夫人:赖莎·季塔连科 (Raisa Titarenko) 1953年9月与戈尔巴乔夫结婚,1999年9月逝世。他们有一个女儿伊琳娜。

早年经历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役军人。母亲在集体农场工作。戈尔巴乔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在大学期间,戈尔巴乔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且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以函授学习的方式获得了农业经济硕士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1979年他加入苏共政治局。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苏联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领导的两个极其短暂的时期。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的上台,结束了苏联28个月的新老权力交替过程。上台伊始,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变为改向,使苏联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世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

  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是在苏联国内外一片改革呼声中上台的,上台后即着手改革,并特别重视改革理论的建设,极力倡导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为其改革寻求理论基础。1986年在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完善社会主义”代替“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强调“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转到直接的实际行动方面来,毕竟为时尚早。”并阐述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理论,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勾画了社会民主化的新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应该说,这时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评价还是能够一分为二的。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曾指出,“十月革命做出的社会主义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成就是巨大和无可争辩的”,“列宁的形象是崇高的,列宁的遗产是创造思想、理论财富和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还自豪地回顾了工业化、集体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巨大成就。但随着苏联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却越来越偏颇,1987年后,由对斯大林的批判转为对苏联模式的全盘否定。戈尔巴乔夫称改革在初期“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人所有制以及多种经营形式的基础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实行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民主化、开放性和公开性;各民族真正平等制度;实行和平对外政策。

  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提出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同年6月苏共28大正式通过了这个纲领草案,宣布苏共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

  1.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克服人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分离,确保人能积极地参加社会进程。
  2. 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
  3. 人民的自主意识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国家保护人的权利、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政治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有政治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
  4. 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尊重各民族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关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苏共认为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西方发展民主制度经验的利用,感兴趣地研究社会民主党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我们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对此,美国政论家布热津斯基曾非常敏感地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的言行表明,他不仅要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还要修改苏联制度的思想基础,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程序。”“有朝一日党甚至可能丧失对社会的垄断控制。”

  2.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认为苏联经济“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言论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页)1986年苏共27大确立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通过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改造,使生产实现集约化,并确立了在1986~2000年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4.7%,15年内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提高1.3~1.5倍,手工劳动降低50%的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87年苏共6月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把商品货币关系列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强调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和自筹资金制,广泛发展集体承包制。同时,在计划、价格、财政信贷、科技等方面实行配套改革。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曾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改革,强调实行“公开性”原则,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活动让人民知道,是需要的。但在1988年预期的经济改革受挫后,戈尔巴乔夫则把公开性推向了极端。他在1988年苏共二月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此后苏共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基础是以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8年12月通过修改《宪法》和《选举法》,改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接着在1990年2月苏中共央扩大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实行总统制的设置;随后,1990年3月非例行的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确立了多党制原则;1990年7月苏共28大又改革苏共政党体制,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改称苏共是“自治的社会政治组织”、“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联盟”。此后,苏联的各种党派团体迅即增多,1990年8月达9万多个,其成员上千万人。许多党派组织都在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和挑起民族纷争活动,有的出版自办刊物,登载反苏反共的文章。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新思维”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2)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现在随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3)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历史作出判断。”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

  (4)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

  (5)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同,要善于迎合伙伴,寻求接触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大厦”;对东欧实行纠偏、不干涉政策;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

评价

  对于戈尔巴乔夫个人的评价与对他的执政时期评价一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赞扬的人称戈尔巴乔夫是“改革的建筑师”,批评的人叫他为“破坏的工地主任”。戈尔巴乔夫的传记多种多样。

  总体上说,对于戈尔巴乔夫,西方的学者、政治家更多地持赞赏态度,称他为“解放者”,“完成过渡全过程的非凡的政治家”。

  • 布什认为他“使苏联和东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 撒切尔夫人指出:“要是没有戈尔巴乔夫的勇气和远见,东欧的民主是不会蓬勃发展的,戈尔巴乔夫为欧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这种变革是我们过去不敢奢望的”。
  • 科尔说,“我们应该感谢戈尔巴乔夫,他的改革政策和苏联外交政策中的新思维,是使德国和欧洲的深刻变化成为可能的条件之一”。
  • 美国著名的戈尔巴乔夫传记作者罗伯特·凯塞称“戈尔巴乔夫将被人们作为一位揭开真正改革—俄罗斯真正复兴序幕的领袖铭记在心”。
  • 爱沙尼亚学者帕克认为,作为“最后的国王”,戈尔巴乔夫比许多末代统治者“更聪明、更能干、更精力充沛、更富有魅力、更民主、更人道、更老练”。

正面评价

  很多人,特别是自由主义者和亲西方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促进了苏共极权体制的和平瓦解,结束了全世界范围的冷战对峙局面,堪称伟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戈尔巴乔夫开创的是一个大的改革时代。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带有戈尔巴乔夫印记的一个改革阶段的结束,而他之后的叶利钦以及现在的普京,并没有中断由戈尔巴乔夫所开始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三位统治者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但是他们的改革在终极目标上是相同的,即要把俄罗斯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过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化)。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结束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引起了社会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认识和观念的很大改变。因此,经济改革为苏联传统经济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在现在的俄罗斯,尽管人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种痛苦,但是对于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显然已经极大地深化了。

  西方一般对戈尔巴乔夫有很高的评价,戈氏在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6年7月,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五国的的民意调查表明,欧洲大部分居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比普京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后者的只有12%。

负面评价

  也有很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和共产主义的叛徒。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过于草率、脱离实际的对内对外改革政策,以及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近乎幼稚的过分信赖,导致了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严重后果,违背了他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初衷,也背叛了共产主义事业。

  2012年,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在近百年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最不受欢迎,仅14%的受访者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低于沙皇尼古拉二世(31%),斯大林(近28%),赫鲁晓夫(24%)。高达61%的俄罗斯人认为普京的政策更正确。

生平年谱

  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一个农民家庭,俄罗斯人。15岁起在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任机械师。

  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

  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

  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一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

  1962年9月至1967年完成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

  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

  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

  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

  1978年11月任苏共中央书记。

  1979年11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次年10月升为政治局委员。

  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是苏联第8-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85至1988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

  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0年3月14日,在第3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第一任总统。

  1991年8月19日,正在乌克兰南部海滨小城福罗斯度假的戈尔巴乔夫遭到软禁。同一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告苏联人民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进入死胡同。8月21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强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继续履行总统职务。8月24日,他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1日,独联体7个国家的元首在白俄罗斯举行首脑会议,签订了关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生活保障的文件,文件中没有提及保障戈尔巴乔夫本人和他的家庭不受侵犯的话。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首脑会议上决定,按国家干部最低职务工资给戈尔巴乔夫计算退休金,每月发给他4000卢布,这个数目在当时非常可观,并且终身给他养老金,为他提供别墅、汽车和警卫。给他的国家别墅离莫斯科有14公里,别墅里有厨师、女服务员和女管家,还拨给他17个警卫和一辆带高档自动电话系统的“吉尔”牌轿车。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此后,他开始主持国际社会政治研究基金会工作。

  1992年俄罗斯发生通货膨胀,戈尔巴乔夫原来很可观的退休金已值不了几个钱,到1994年只值2美元。

  1993年,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给退休基金会写了询问信。1994年秋,俄罗斯当局通过专门决定,规定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为国家最低退休金的40倍。1992年4月初,戈尔巴乔夫接受了法国《解放报》和国家电视一台记者的采访,他非常尖锐地批评了叶利钦。第二天,他的“吉尔”轿车就被换成不带自动电话系统的“伏尔加”轿车,直到1997年,才给他的“伏尔加”轿车安上了低一个档次的自动电话系统。他的警卫人数也逐渐减少,先是17个,接着是15个,后来减少到12个,最后只剩下3个。

  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

  1999年9月开始筹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该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