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折冲府汉语拼音:Zhechongfu;英语:Assault-resisting Garrison),中国唐代府兵基层组织的名称。府兵的基层组织泛称军府。西魏北周时期军府的长官是开府,其副为仪同。隋初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军府即改称骠骑府。隋炀帝改骠骑、车骑两将军为鹰扬郎将副郎将(副郎将后改鹰击郎将),军府也改称鹰扬府。唐初恢复骠骑、车骑将军官称,各自置府。武德六年(623),车骑将军隶属骠骑府,次年又改骠骑为统军,车骑为别将。贞观十年(636)军府统称为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其副为果毅都尉。

  折冲府分上、中、下3等,上府1,200人(有时增至1,5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府以下,300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50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火,有火长。

  折冲府分布各地,随时置废,全国府数增减不恒,较多时为633(一作634)府,一说多达800,少则不满600。为了维护居中驭外的军事形势,唐代军府集中设置于关中,大致占总数的1/3以上;其次为河东、河南;南方军府很少。诸府大都因所在地立名,每个府的管辖区域别有规定,称为“地团”,大小不等。折冲府和地方长官没有统属关系。但设置都督的州,都督多兼任州刺史。

  诸府分属十二卫及东宫六率。每年,卫士分番上长安,于所属之卫承担宿卫任务。如调发府兵征防,须朝廷颁铜鱼符及敕书(合称鱼书),由刺史和折冲都尉会同勘对,才能差发。调发全府,即由折冲都尉率领;调发不尽,则由果毅或别将率领。每年冬天,折冲都尉主持教练军阵战斗之法。正月,折冲府造卫士名籍,名下具注三年来宿卫、征防及其他差遣情况,评定优劣,申送所属之卫。折冲府储备战马、帐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时配给兵士。府兵自备军资、衣装、轻武器和行粮。每府由国家给与公廨田四顷或公廨钱10万至20万。公廨田大致采取租佃形式,收取地租;公廨钱以高利贷形式收取利息。这些收入作为本府公用和官员食料开支。

  唐初,折冲府曾经在军事组织、教练、指挥各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唐高宗以后,特别是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由于战事频繁,兵士死伤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属卫士空额越来越多。到了唐玄宗统治期间,折冲府逐渐成为空壳,番上宿卫由于兵员寡弱而无兵可交。天宝八载(749),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的彻底破坏。以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却没有军士、武器、马匹。折冲、果毅等官员虽时见记载,那只是一种军官的虚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