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景之治,指中国汉朝汉文帝汉景帝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治世,奠定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基础。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前168) 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但是,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限制,但未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其动乱隐患;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合谋叛乱,与此当有一定的关系。

概述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也在当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内方面,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更全免田租。

文帝生活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国家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人民负担,,这些都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对外方面,对周边敌国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之后专心朝政。据说景帝朴素、仁厚、爱民。平定七国之乱后,再没有大规模用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规模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重审人心不服的案子,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大量财富,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汉王朝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