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陵无字碑

无字碑,一般指乾陵无字碑,位于陕西乾县唐乾陵东侧,是为武周皇帝武则天所立,与西侧唐高宗李治述圣记碑相呼应。无字碑由一整块石头雕成,重98.8吨,是中国历代墓碑中的巨制。

外观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成,通高7.53米、宽为2.1米、厚1.49米,重达98.8吨。碑身上则左右各雕有四条相互缠绕的螭龙,并饰以天云龙纹。碑座上则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长2.14米、宽0.66米。同时碑身上还刻有宋朝以后前来游览的各路人士的题字。

无字原因

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对于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德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在她统治期间国泰民安、政治清明。
  • 武则天自认为罪孽深重,或对自己称帝感到愧疚。
  • 武则天认为:父母恩情大似天,不能迕逆在堂前。无法言表,故为“无字碑”。
  • 来自武则天的临终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 该碑为唐中宗李显为武则天所立,但对于是将她称为皇帝还是母后有争议,才搁置下来成了无字碑。
  • 陕西文物研究所曾在考查中发现无字碑阳面刻满了长4厘米、宽5厘米的方格子,有人便认为这是当初准备用来刻字时留下的。于是有人推测,武则天已将写好的碑文交给了儿子李显,但李显对母亲废唐建周的行为不满、不想对她歌功颂德,但却也不好公开批评,于是才留下了无字碑。

其他的说法还有“信佛说”、“仿效说”、“非碑说”等。

后世题字

虽然最初并未刻字,不过在宋朝之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题字,1938年《乾县新志》记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目前共有39人所题的42段文字(一说13段)。其中题字最早的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谷正叔所题的文字:

开封王谷正叔,按行边部南还京兆,道经奉天,同邑尉李定应之恭拜乾陵时,男仅从行。崇宁癸未季冬初八日题。

——谷正叔

天会十二年(1134年),金国皇弟完颜宗尧曾题在其上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由某种不明文字和汉语译文相对照。其中汉语译文为: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㠯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右译前言。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

对于不明文字究竟是何文字,日本学者山路广明称其为“二十世纪之谜”。明朝金石学家赵崡在《石墨镌华》中认为这是女真字。“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石墨镌华》)然而在1920年代,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对照之后才了解到其实这些文字是早期的契丹小字,从而解开了这一谜团。<ref name="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