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漱溟

  梁漱溟汉语拼音:Liang Shuming;1893-10-18~1988-06-23),中国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原名梁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卒于北京。历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早年曾入中国同盟会。1917~1924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讲师。曾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1940年参与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赴香港创办《光明报》。1946年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代表,参与国共和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委。在关于总路线的争论、《立法草案》的讨论及批孔等重大问题中,坚持真理,直言无惧,人生坎坷,宠辱不惊,表现了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卓立史册的“儒家风范”。曾4次到桂,1992年由香港回桂3年,期间曾受邀到汉民中学讲课。(穿山南、北麓曾为汉民中学校园)。

  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醒》、《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我的努力与反省》等。

  早年曾一度崇信佛教,后转向儒家,以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解读儒家哲学。建立了以“生活”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观,提出了直觉主义的认识论和以“意欲”为评判标准的文化观。建国后试图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20世纪80年代后,其思想再次引起学界重视。

  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所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致力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变革。尽管最终失败了,但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公园穿山西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