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檳榔嶼(馬來語:Penang Pulau 意為檳榔之島,爪哇文:بينانج‎),馬來西亞西北部一個風光明媚的小島,因盛產檳榔而得名“檳榔嶼”,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位於馬來半島西北海岸外,由海峽分開,海峽最小寬度為4千米(2.5哩)。面積約293平方千米(113平方哩)。西隔麻六甲海峽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它扼守麻六甲海峽北口,與馬來半島隔一條3千米寬的海峽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首府檳城,又稱“喬治亞市”或“喬治城”(Georgetown,因英王喬治三世而得名),位於檳榔嶼的東北端,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國際自由商港和全國第二大城市。

  檳榔嶼(島)略呈橢圓形,內地多花崗岩山脈(最高點740米〔2,428呎〕),沿海有狹窄平原。東北部平原最廣闊,有該國主要港口喬治城,該港得利於海峽的隱蔽港灣。檳榔嶼長期以來是亞洲最為繁忙的航運中心之一,20世紀末成為馬來西亞首要旅遊中心,有豪華的度假旅館,主要在北海岸巴都菲寧宜(Batu Feringgi)。

  檳榔嶼充滿多姿多彩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州立博物館、藝術館、佛教寺廟和清真寺遍佈全島,反映了自18世紀以來諸多民族共同開發這個美麗島嶼的燦爛歷史。檳城植被蒼翠,風景美麗,賓館酒店建築各具特色,風味小吃豐富多樣。這裡的商品多為免稅品,價格比較低廉。

歷史

  檳榔嶼原來只是一個荒島,只有海盜寄居于此。檳榔嶼此地理名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永樂年間成書的《鄭和航海圖》中。15世紀中,一部中國舟師使用的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就紀錄從馬來半島的昆侖島(Pulo Condore)到檳榔嶼的航行指南,可見在15世紀檳榔嶼已經和中國通商。

  178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萊特(Francis Light)船長在此建立英國殖民地。1791年英國和吉打(Kedah)邦蘇丹訂立條約使其佔領成為合法,1800年兼併鄰近大陸地區。1826年檳榔嶼與麻六甲和新加坡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起初,該島(稱威爾斯王子島直到1867年)實際無居民,有隱蔽港灣和水供印度至中國的航路上來往船隻利用。不久,吸引中國人、印度人、蘇門答臘人、緬甸人等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定居,人口遂迅速超過馬來亞西部其他任何貿易站。

  19世紀中葉起,該島成為大陸貴重商品錫和橡膠的市場和轉運站。雖然鄉村繼續屬於馬來人,但馬來人的影響、傳統和經濟生活幾乎從城市和港口地區消失。檳榔嶼種族上以華人為主,生活方式和經濟見解卻是歐洲式的。

  1948年該島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萊特為第一任總督﹐他在任期間鼓勵華人及其他移民進入檳榔嶼﹐令檳榔嶼日益繁榮。 英殖民時期為新加坡、檳城、麻六甲三港口。

經濟

  檳榔州州府檳城坐落在榔榔嶼東北角砂嘴上,商業發達,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城又是馬的重要港口,可泊巨輪。檳城位於印尼、泰國和緬甸中間,交通方便,貿易繁盛,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的工業中心,有煉錫、造船、建築材料、紡織、服裝和制革等產業。近年來由於大量引進外資,電子、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

旅遊

景點

  • 檳榔山,又稱升旗山,是檳城地勢最高處,海拔830米左右。山下有登山纜車,登上山頂,不僅可以俯瞰檳城全景,還可觀看到來往於麻六甲海峽之間的各式船隻。山頂上設有觀光、休閒設施,是檳城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
  • 極樂寺,位於升旗山,依山而建,分為三層,被譽為東南亞最雄偉的佛廟之一。寺裡有康有為手書"勿忘故國"和"大清光緒丁未三十三年賜檳榔城山極樂禪寺規寺"匾額。萬佛寶塔是寺內最宏偉的建築物,塔高30米,分為七級,融合了泰、中、緬三國建築特色,每層都供奉佛像。
  • 蛇廟,又叫青龍廟,位於檳城東南14公里的日落洞路,距機場約1.6公里。蛇廟原來祭祀的是清水祖師,稱為興福堂,由於有許多青蛇盤踞,又稱蛇廟,廟裡的廊柱、燭臺、香爐、神像上到處可見蛇影,但這裡的蛇不傷人,白於被繚繞的香煙熏得昏昏然,晚上則四處爬行,吞食信徒奉的雞蛋。
  • 度假海灘,檳城的海灘主要分佈於北部,從丹絨武雅一直延續到巴都丁宜,有長達11公里的白色海灘,全年都可享受弄潮戲水的樂趣。丹絨武雅號稱"花之岬"。
  • 康華利斯古堡,位於海灘邊,建於1808年,為紀念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法蘭斯船長而建。古堡圍牆高大,大大炮指向麻六甲,曾作為防禦要塞。此處設有一座船桅形的高大燈塔,為夜間過往船隻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