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汉城市圈 示意图
武汉城市圈 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示意图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龙头,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城市构成的华中城市圈。圈内总人口约6000万,国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按规划,城市圈将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五个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组团之一。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武汉重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11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行动方案(2014-2015年)》出台,明确武汉城市圈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抓手,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崛起、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明确了将其打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根据湖北省政府审定通过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交通设施一体化

  建成以武汉为中心枢纽、由环城市圈快速路和13条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与快速路构成的“一环十三射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网。

  以京广、京九、汉丹、武九铁路和在建的京广高速客运铁路、沪汉蓉快速客运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并将武汉建成为全国四大铁路网中心之一;建设和完善武汉轻轨交通网,包括延伸武汉至孝感轻轨,开行武汉至鄂州、黄石、仙桃等城际列车。

  建成以长江为一级航道、汉江为三级航道、汉北河等12条支流为4—6级航道的内河航运网,打造以武汉为航运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州、武穴、嘉鱼、仙桃等港口在内的内河航运港口体系。

能源设施一体化

  形成以500千伏鄂东电网为主骨架、包括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的城市圈输变电与电网体系。

信息设施一体化

  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实现同网同号与同费,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区域市场一体化

金融市场一体化

  充分发挥武汉作为中央银行和众多商业银行区域分行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推进武汉市以票据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等为特征的华中地区金融中心建设,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商品市场一体化

  加快发展面向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大型地区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工业品专业市场。

市场资源整合

  技术市场要依托武汉市的科教优势,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并与全国联网,推进科研项目的协同攻关、科技成果共享。

  人力资源市场要促进圈域内人才与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活力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GDP2020年达19746亿元;人均GDP增长3.36倍,2020年达5.98万元。

  武汉城市圈将成为上接成渝城市群、下联“长三角”,与周边城市群对接互补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快捷城市圈

  连接城市圈内外、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以及完善的通讯网络,形成武汉至周边8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快捷交通。

安全城市圈

  完善自然灾害(如洪涝及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与防控体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系统。

生态城市圈

  通过丘陵山地的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种草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加大平原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构建亲水型的生态景观系统,使武汉城市圈成为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镇空间布局

  形成“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 一核 武汉主城区;
  • 一脊 由沪渝高速公路和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丫”型为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 两轴 京广铁路与京港高速公路构成的复合主轴,由京九铁路和大广高速公路构成的复合发展次轴;
  • 两环 武汉绕城高速环线和城市圈快速外环;
  • 两带 北部、东北部的桐柏-大别山和南部的幕府山生态带;
  • 四组团 东翼的黄鄂黄组团,西翼的仙潜天组团,西北翼的孝汉应组团和南部的咸赤嘉组团。

城镇规模结构

  形成由1个超大城市(武汉)、一个特大城市(黄石加大冶市区)、7个大城市(鄂州、黄冈、孝感、仙桃、咸宁、潜江、天门七市市区)、24个中小城市、60个重点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城市职能分工

  武汉——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金融商贸中心、交通物流和通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及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

  黄石——城市圈的副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鄂东地区水陆运输枢纽与物流中心。

  仙桃——城市圈西翼的副中心城市,轻型制造业中心及汉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

  其他6市均为三级节点城市,其中孝感、咸宁为城市圈西北部和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乡协调发展

  增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扩大城镇就业容量,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促进小城镇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十大优势产业链

  即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桥梁与钢结构、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建材及建筑业、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产业链。

六条产业聚集带

  即高技术产业带,冶金-建材产业带,汽车及汽车零配件产业带,IT产品设备、电器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带,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纺织服装产业带。

50个特色产业集群

  即以武汉城市圈现有的4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建设50个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配套协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创新区域产业合作模式

  如高技术产业布局一体化的5种发展模式,即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以及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1+8”产业分工

  武汉: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方案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行动方案(2014-2015年)》由湖北省发改委正式发布,成为圈内9个城市如何实现“一体化”的最新行动指南。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上述《方案》在循环经济、水生态环保、土地使用、技术创新、城乡发展、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行政审批和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作等8个重点领域做出纲领性安排。与之配套,按照计划,武汉城市圈域各地将组织实施“双十工程”,即“十大示范工程”和“十大试点工程”,这将对圈域内居民生活和产业公司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

  • 十大示范工程
  1. 推进武汉东湖自贸区先行先试
  2. 推进武汉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3. 推进黄石市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
  4. 推进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
  5. 推进汉孝同城化发展
  6. 推进鄂州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7. 推进咸宁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8. 推进仙桃市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体系建设
  9. 推进天门市农村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10. 推进潜江市“零煤耗园区”建设
  • 十大试点工程
  1. 开展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2.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3. 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4.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试点
  5. 推进黄石市“共有产业住房”试点
  6. 推荐鄂州市工业企业投资备案项目“承诺审批”试点
  7. 推进黄冈市跨江合作开发建设试点
  8. 推进仙桃市中介机构改革试点
  9. 推进天门市“多规合一”试点
  10. 推进观察员市融入城市圈试点

大事记

  • 2002年
    • 6月10日,俞正声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 2003年
    •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出席了湖北《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研讨会》会议。会后,武汉城市圈正式进入了中央高层的视野。
  • 2004年
    • 4月7日,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
  • 2005年
    • 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完善为“五个一体化”。
    • 11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汉召开。圈内9城市达成共识,将依托武汉,积极参与推进城市圈的农业发展。
  • 2006年
    • 6月12日,举行的湖北省政府第七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武汉城市圈建设将重点推进11项工作。这些工作重点的主题词是:对接、共享、集聚和一体化。
    • 6月30日,武汉城市圈联席会议在汉召开。会上,各城市还就建立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和房地产互访机制、开通武汉城市圈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建筑业市场合作、建立建筑业科技合作机制和城建人才培训机制等问题联合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合作协定》。
    • 12月,国家发改委把武汉城市圈列为了重点跟踪考察点。
  • 2007年
    • 1月,由武汉城市圈9市工商局、武烟集团联合主办的“武汉城市圈首届商标品牌战略促进黄鹤楼论坛”在汉举行。
    • 1月,武汉图书馆承办全省市州图书馆长会,武汉城市圈内所有城市图书馆长参加会议,交流讨论办馆经验。
    • 4月下旬,武汉市科技局、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孝感市科技局共同举办“武汉城市圈技术难题洽谈会”。
    • 4月30日,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率市有关部门赴英山县考察,与黄冈市、英山县领导进行了座谈。
    • 9月,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经协办、武汉市科协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2007中国科协年会系列论坛活动之一“中部地区崛起和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 “武汉—孝感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暨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开通仪式”在孝感举行,武汉市科技局和孝感市科技局签订了“汉孝科技合作协议”。
    • 11月,武汉市政府向湖北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武汉鄂州或孝感等市试点工作请示》,在鄂州开始试点。
    • 在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第五次会议期间举办了“武汉城市圈专题互动座谈会”,与会国际顾问和友城代表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难题,积极建言献策。
    • 11月23—24日,由中国体改研究会与武汉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年会”在汉举办,与会代表积极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出谋划策。
    • 12月,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率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咸宁市考察,两市领导共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强两地合作大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与咸宁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市企业签订了9个投资合作项目。
    • 12月12日,省工商局同意《武汉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关于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湖北葛店开发区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 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12月12—16日在汉召开的第十六届“食博会”,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名优工农业产品展示专区,邀请8城市的130家企业参展,宣传推介了圈内城市的企业和产品。组织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仓储等13家连锁超市在汉南区军山果菜批发市场联合举办了招商洽谈暨农超对接活动,加大了对圈内城市名优农副土特产品的采购力度。
    • 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 2008年
  • 8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 9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京山县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 2009年
    • 2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广水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这是继洪湖、京山之后,武汉城市圈的第三个观察员。
  • 2010年
    • 3月,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武汉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中部城市群起到积极的领头作用。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的第二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4月,武汉城市圈将着力推动8项重点工作。着力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五大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圈域产业优化整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城乡市场繁荣和公共服务均等化5项工作重点。
    • 6月,黄石、浠水,鄂州、孝感鄂东四市统一通信区号工作启动。